7月22日上午8时30分,庞祖玉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在广西玉林市博白县殡仪馆举行。仪式现场庄严肃穆,哀乐低回,庞祖玉同志的遗体覆盖着鲜红的中国共产党党旗。庞祖玉家属亲友、广西农垦和地方党政机关干部职工,以及社会各界群众共200多人胸戴白花,前来为他送别。
庞祖玉,是广西农垦旺茂农场公司下属长春农场公司一名普普通通的退休干部,曾担任生产队队长、党支部书记。他几十年如一日,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任劳任怨、担当实干,退休后仍初心不改,常年坚持为农场义务巡山护林。“不管农场需不需要,我都要干到只剩下最后一口气为止!”这是他曾经说过的话,不想竟成为他奋斗一生的写照:2019年7月17日下午3时,他在义务巡山护林途中不幸跌倒去世,享年96岁。
在长春农场公司,庞祖玉的家属和工友代表向记者回忆起他生前的点点滴滴,真情流露,催人泪下……

庞祖玉生前巡山护林
他把生命定格于那片山林,与大山融为一体
为了方便照顾年事已高、腿脚不便的母亲,今年已经65岁的庞卫东,这些年来一直跟母亲住在农场场部的家里。面对犟得跟头牛似的、坚决住在山上拉都拉不回来,而且还在山上摔过几次跤的父亲,他一直都提心吊胆,却一点办法都没有,只能坚持每天上山看望父亲两到三次。没想到,他最担心的事还是发生了。
7月17日这天中午1时许,他照常上山却没看到父亲在房里。他摸了摸煮好放在桌上没有动过的一盆粥,发现粥是凉的。经验告诉他,父亲从早上八九点钟开始出去巡山,一直没有回来。他内心升起一丝不祥的预感,连忙顺着山路四处寻找。
下午3时,在一个叫做“长排岭”的地方,庞卫东找到了父亲。只见父亲躺在一个斜坡上,他叫了两声“爸爸”,没见有回应。他快速走上前去,发现父亲额头上有破皮伤,右手臂也已经脱皮出血。他赶紧把父亲扶起来。
父亲的眼睛还睁着,他又喊了几声“爸爸”,还是没有反应。他用随身携带的矿泉水轻轻喂了父亲几口,可惜父亲已经无法吞咽,很快闭上了双眼,已经摸不到脉搏……
青山哀立,草木含悲。党和人民的好儿子庞祖玉同志,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都还在以他执着的方式为党工作,把生命定格于那片山林之中,与大山融为了一体。
他把对党的感恩,当作一辈子的初心来守望
“年近百岁,还像战士一样坚守岗位。在你看来,爷爷这么‘固执’的原因是什么?”记者问庞祖玉的孙女庞考玲。
她说:“这可能跟他的出身有关吧,他认为党对他恩重如山,所以一辈子都在报恩。”
庞祖玉,1923年出生于广西玉林市博白县的一个贫农家庭,14岁开始上山伐木烧炭,18岁开始到地主家做长工。新中国成立后,吃过苦、受过难的庞祖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开启了当家做主的新生活,内心对党的感恩之情油然而生。
随着西方国家的封锁和禁运,橡胶成为新中国紧缺的战略物资。1951年党中央作出决定,要求以最快的速度在华南5省培植橡胶树770万亩,广西农垦由此诞生。1953年,庞祖玉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投身加入垦荒植胶大军,成为第一代农垦人,从此踏上了农垦长征路。
这条路,他退休前走了32年,退休后走了34年。期间有过一次调动(即从1953年加入五星农场种植橡胶队伍,到1965年调回长春农场),却从未离开过农垦。在农场连工资都发不起的困难时期,周围的人都劝他另谋出路,可他却丝毫没有动摇。
“他说他这辈子的幸福是党给的,要永远不忘党恩,要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党、奉献给国家——尽管只是绵薄之力。”儿子庞卫东说,父亲一辈子勤勤恳恳、兢兢业业,把对党的感恩,当作一辈子的初心来守望;把为党工作,当作一辈子的使命来担当。
曾经,大女儿庞艳彬每次回家探亲,父女之间的话题都是围绕入党开始。“入党没有?”“为什么还不入党?入了党才好起表率作用,才好为党工作。”
今年春节,二女儿庞艳超问他身体怎么样。他说:“我身体壮着呢,还能守护山林,为党、为国家、为农场做事,就是你妈身体有些不好,腿脚不便。你们不用担心,有时间就回来看看我们两个老家伙,但不要耽误工作。”
“感觉他心里时刻都装着党,装着国家,装着农场,却唯独没装有他自己。”庞艳超说。
他没上过一天学,全靠勤学肯干换来一身荣誉
1953年成为农垦人,195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6年被评为“全国农业水利先进工作者”赴京开会,1957年被评为“全国首届农业劳动模范”赴京领奖,1959年作为广西农垦系统积极分子赴京参加新中国成立10周年观礼会,先后3次获得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1999年,荣获自治区“老有所为奉献奖”,2011年荣获“广西农垦建垦60周年荣誉功勋”,2012年被评为“自治区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广西公民楷模十大新闻人物”“中国十大边疆杰出人物”,2016年被评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2018年被评为自治区成立60周年“八桂先进人物”。
庞祖玉没有上过一天学,在橡胶种植管理方面也没有任何经验,却在参加垦荒植胶工作后的几年时间里,迅速成为生产能手,接二连三获得多项殊荣,近年来更是连续获得国家和自治区多项荣誉。这与他的勤学肯干和无私奉献息息相关。
最初使他脱颖而出的,是他发明创造并被广泛推广、适用于梯田开垦、可提高三分之一劳动效率的“上挖下垒”之法(挖梯田,先垒实地基,再松整梯田上的泥)。用今日的眼光看,这种方法或许并没有太多高明之处,但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要是没有一股干劲和钻劲,没有经过生产一线的一番摸爬滚打、用心钻研是不可能研究得出来的。
今年80岁的长春农场公司退休职工苏方能,1965年至1971年跟庞祖玉在同一个生产队。“他是队长,我是班长。以身作则、任劳任怨是他给我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有一次下大雨,从山上下来的水把田埂冲垮,直接灌到田里,把庄稼都给淹没了。他看见后二话不说,直接跳到齐颈深的水里,用手把被冲垮的田埂给填补回来。手磨破了,脚也泡烂了,但他丝毫不在乎。”
苏方能说,庞队长很关心他人。记得那时从梧州来了一批知青,他担心他们一时适应不了,在生活上、工作上都多有照顾。为了提高工作效率,他经常组织大家进行劳动竞赛。如挖坑植胶,他会要求每个人挖好8个坑才能收工,看谁挖得又好又快。对那些实在无法按时按质完成任务的,他就伸出援手,一起挖好才收工。他还经常使用激将法,对大家说:“我用手挖,比你们用锄头挖得还要好还要快,你们信不信?跟他在一起做工,累是累,但很开心。”
他曾经承包650株寒害橡胶树,又积极响应农场产业结构调整的号召,第一个带头带领全家进行土地承包经营,率先种植果树1000多株,2003年又扩种了680多亩的经济林,成为勇于创新推动农场发展的先锋,为农场创造了6000多万元的经济效益......
尽管荣誉等身,但庞祖玉却始终淡泊名利。特别是近年来,一拨又一拨的媒体记者对他进行了采访报道,各种荣誉纷至沓来,但对他丝毫没有影响,他只管继续风雨无阻地过着巡山护林的山居生活。
他自己过得清贫,却时常帮助有需要的人
年轻的时候,庞祖玉带头垦荒,总是把最苦最累的活留给自己,轻松的活留给别人,一直是大伙心目中的楷模。退休后,他依然感觉浑身还有使不完的劲,每个月领着国家发的退休金却什么事都不干,很对不起国家。于是,上山义务管护林木成为他退休不退岗的使命选择。
长春小学退休老师周永旺,在提起庞祖玉时禁不住掩面而泣。“他退休前大部分时间都在生产队,我们很少见面;退休后又到山上守护山林,偶尔才见一回。劝他回来,他不肯,他说他闲不住……他艰苦朴素、一生清贫,心地善良、好善乐施,经常给学校送扫把,给孩子们送煮熟了的番薯、芋头,对生活困难的村民慷慨解囊,经常帮助有需要的人。”
庞艳彬说,在周边几个乡镇,只要一说“庞队长”,人人都竖起大拇指。一说是庞队长的子女,大家更是刮目相看,说:“哦,原来是庞队长的子女啊,知道了知道了!庞队长可是个好人啊!”每每这时,我们都能感受到父亲在群众中的威望。
特别是一个叫“高村”的村庄,庞祖玉巡山护林时与这个村的村民结下了特殊的情谊。他经常拿自己种的番薯、芋头等送给高村的小孩;有时看到高村村民在田间做工,他也拿起锄头下去帮忙;看到高村小孩来摘他种的菠萝,他非但不责骂,甚至还帮摘下来给小孩吃;哪家村民生活困难,他都十块八块的给人救急……久而久之,高村的人都十分敬重他。
几十年来,庞祖玉帮助村民上千人,先后拿出2万多元资助困难群众。
就在他去世的那一天,高村两个村民主动把一块黄布送到山上,盖在他身上。“还有一个男的,半路把我拦下来,说他老婆交待他拿些香纸钱给我爸爸,说着给我塞了个红色的封包。”庞卫东说。
他不善言辞,却以身作则培育了良好家风
在日复一日的义务巡山护林中,每当看到郁郁葱葱、长势良好的林木,老人干瘦的脸上总是露出孩童般可爱的笑容。因为那一片片苍翠的绿色里,是他用汗水抒写的最深情的山林诗篇,蕴含着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尽管2012年曾经被盗伐林木的不法分子砍成重伤,但他却始终无怨无悔。
庞艳超回忆,父亲脾气很好,从她记事时起就没见父亲跟谁吵过架,偶尔看到母亲跟别人闹意见时,也会劝母亲不要跟别人计较那么多。有一件事让庞艳超记忆犹新:在农场实行评级工资制度的年代,有人评到的级别没有父亲高,就要父亲让出自己的指标,父亲二话不说就让了。“当时家里经济那么困难,父亲竟然傻到这种程度,实在难以理解。”
“作为干部可以到龄退休,但作为党员永远不可能退休。”“要踏实工作,好好做人,不能有损共产党人的名声,要对得起党和国家。”“我没有文化,做不好领导,会对不住国家。”“工资不能白领,做点工对大家有用。”“不管农场需不需要,我都要干到只剩下最后一口气为止!”……庞祖玉一辈子不会说什么豪言壮语,质朴的话语里,句句离不开党和国家。他一生用行动践行入党的誓词,用生命回报了党和国家的恩情,永葆一名共产党人的初心本色,深刻影响着他身后的两代人。
他去世后,按照当地风俗是要土葬的,但根据中央有关党员干部带头推动殡葬改革的意见精神,在人口稠密、耕地较少、交通方便的火葬区,党员、干部去世后必须实行火葬。
“在得知这一规定后,我们一家人很快统一了思想,接受了组织的建议,并齐心协力做通了奶奶的思想工作。”庞考玲说:“我相信,如果爷爷在天有灵,他一定会支持我们的决定的!”
现为广西某医院医生的庞考玲告诉记者,这么多年来,爷爷以身作则,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一家人。“爷爷一辈子就想着为党为国家为集体多做些事情,没有什么私心杂念,所以活得长寿。我觉得他身上最值得学习的是,做一个纯粹的人,坚持精神追求远胜于物质追求。作为他的孙女,我觉得爱岗敬业就是对爷爷遗志最好的传承。”庞考玲参加单位组织的医疗联合体建设,日前刚刚结束入驻大新县中医院半年的工作,像她爷爷一样,战斗在基层一线,视治病救人为天职,不觉得苦,也不觉得累……
使命已达,初心永续。
庞队长,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