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农垦改革正在蓬勃向前发展。但也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和不平衡。认真分析一下不难发现,职工群众的参与度、认同度、支持度往往同本单位改革发展的实效成正比。凡为大多数职工群众认可赞同的改革任务、方案举措,实施起来气顺人和,干群同心,就能点土成金,马到成功。反之,则亦然。
改革,归根到底是为了让职工群众获得实惠,群众能否获得实惠是衡量改革实效的重要标尺。就拿农垦改革来说,始终都与职工群众利益紧紧联系在一起。从最早的经济责任制到实行家庭经营,从单一的传统农业到大力发展二三产业,从单位、系统统筹职工养老保险到纳入自治区社会统筹,从税费改革补贴到为企业农工减负,等等,都是为了职工群众生活更富裕、更有保障。特别是这几年实施的民生工程建设,随着农场的城镇化、工业化、危旧房改造、特色农业的兴起、美丽农垦建设的加快和提升,农垦的面貌和职工群众的生活也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难怪许多农场的职工群众无不自豪地说:“我们吸的是田野清新空气,享受的是城里人般的生活。”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做到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通过改革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获得感。俗话说得好,“天下顺治在民富,天下和静在民乐”。因此,改革发展首先就要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牢固树立“共享发展”的理念。道理很浅显,人民群众既是国家的主人,又是改革发展的主力军。只有顺应人民的要求和意愿,让改革发展与群众共享同频共振,才能凝聚起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将农垦改革发展进行到底。必须以人民群众福祉为宗旨,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定不移地推进共享发展,在改善民生促进公平上得到新提升,真正将民生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让改革的红利更多更公平地惠及人民群众,使人民群众成为改革的现实受益者。
无论是一个社会还是一个企业,改革发展是否激发了人的活力和动力,职工群众是否获得了更多实惠,归根结底由职工群众自己说了算。如果没有职工群众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改革发展就只能是一句空话。当前,在全面深化改革发展中,各单位要认真结合本单位实际,尊重群众意愿,以群众需求和期盼为出发点,推出一些有温度、有力度的改善民生重大举措,直接触及职工群众生活方方面面,让职工群众在改革发展中获得更多实惠。因此,每项改革的设计要充分考虑群众需求,在具体操作上要体现群众意愿,在监督评价上要充分尊重群众的话语权。比如土地确权发证和家庭经营权问题,如何在新形势下保护和落实好职工的合法权益,怎样更好解决一些地方存在的读书难、看病难、就业难、业余生活难问题,如何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好的条件和环境,尤其是怎样打好精准扶贫的攻坚战,让困难农场尽快脱贫致富,等等。总之,要饱含浓浓的为民情怀,始终同职工群众心连心,心心相印,用实际行动与成效赢得民心和群众拥护。
当然,改革发展不可能一帆风顺,进入攻坚期和深水期更是如此。难免会有各种利益的调整甚至博弈,可能会暂时牺牲到某些个人利益或局部利益。在这种情况下,当领导的要引导职工群众学会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讲清“长痛不如短痛”的道理,绝不能因一时一事的蝇头小利而蒙住了眼晴,因小失大,拖了改革发展的后腿。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休止符,我们只要把人民的“小事”放在心上,把人民的“福祉”作为担当,秉持执政为民的赤子之心,不断满足民生新期待,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确保党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就没有过不去的“坎”,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