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老人,一把锤子,一只簸箕,一辆破旧的手扶拖拉机,和一堆大小不一的乱石……没有大批人马,更无大型机械;没有技术精湛的工程师,也没有不可攻破的技术难题。这是笔者见过的最不上“档次”的筑路场景,然而,这却是笔者见过的,因简单而朴实,因朴实而感人的筑路场景。这位筑路老人叫莫小华。
莫老今年63岁,金光农场前进分场退休职工,1976年入场以来,当过炊事员,做过水利工,养过牛、种过果,在甘蔗岗位上退休。在平凡岗位上,他朴素无华,却因放大了内心的爱与责任,深受别人敬仰。身为一家之主,他为骨质增生的爱妻四处求医,悉心照顾十余年,直至痊愈;作为农场职工,他自力更生,勤勤恳恳,连年被评为高产户;作为一名党员,他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献身农场建设,一心为公……无论以何种身份存在,他都铭记着爱与责任,正因如此,他才能二十年如一日坚持做一件事——筑路为人。
早些年因不通公路,吃了很多苦,在农场生活大半辈子的莫老,能体会到公路给职工带来的便利。为此,他无比珍惜,并悄然踏上“护路”征程。这二十年来,不论是出工路上,还是赶集途中,只要看到路面有洒落的石头、砖块等杂物,莫老总会一路捡开;看到受损路面,他则或铲或填,使道路恢复平整;发现路有荆棘、杂草挡住行车路线,他就用镰刀砍除,久而久之便成了一位名副其实的“护路者”。仅今年以来,莫老就已累计在5个路口和6公里公路沿线砍除荆棘、杂草等杂物,以开阔行车人视线,促进交通安全畅通。
说到莫老,原前进分场管理员谢尚极竖起大拇指说:“莫老所扩建的那两个弯道,使路面拓宽了1米多,能有效减少事故发生;同时他所修建的那些路口,大多是机耕路与主要干道的连接口,方便大车下地为我们职工拉蔗,很感谢他!”“生活中莫老是个热心肠的人,甘于奉献,能帮就帮,是我们学习的楷模;工作上他勤勤恳恳,甘蔗生产管理到位,连年获得高产。”前进分场主任唐奕坚说。
因弯道狭窄,会车困难,交通事故时有发生;因机耕路与主干道对接不畅,农用车辆发生侧翻,或无法拐弯,甚至无法通行,这是乡村道路交通最常看到的窘境,农场分场道路亦然。对此,莫老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自1998年买得一辆二手手扶拖拉机后,他决定不仅要做一名“护路者”,还要当一名“筑路人”,专门修建机耕路与主干道交叉路口及干道大弯。
平整路基、铺垫基石、铺撒碎石、平铺路面……哪怕仅几平方米的路面扩建,莫老都要认真做好每一道工序。筑路材料从何来,是莫老要解决的第一道难题。时间长了,他便摸索出不同寻常的取材之道:集中收集路边废石,哪里需要就往哪里搬;利用职工危房改造、办公楼改建等建筑废料,作为铺路材料;“双高”基地项目施工点剩下的碎石,经农场同意也成了他筑路的材料;而大多数材料则要到几公里外的废弃采石场搬运。
据不完全统计,这些年来,莫老从采石场和其他取材地共运输石块、碎石、泥土等筑路材料上百立方米,用手扶拖拉机共拉120多车,来回行驶近600公里,已修建完成12个路口,扩建2个弯道,筑路面积超过200平方米。莫老所修的路口,有的已经用了近20年,在他的长期跟踪维护下,依然完好如初。其中,5年前修好的“一区蔗地猪栏路口”功劳巨大,每年经过该路口运输进厂的原料蔗达4000至5000吨,按平均每车30吨计算,5年共承载1500次运蔗大卡车通过。这还不算甘蔗种植、施肥时普通农用车的通行次数。
一个路口尚能给分场职工带来如此大的便利,更何况十几个路口?难怪众人都说莫老功德无量。
在莫老的影响下,这些年前进分场自费修缮机耕路的职工越来越多,职工间也长期保留着农忙时互帮互助的优良传统。对此,莫老意味深长地说:“我希望,路越走越宽……”一句朴实无华的话,道出了其默默坚守二十年的特殊情怀——人一辈子不长,莫老选择了用脚下的路来诠释人生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