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农垦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建设有力度、有气魄、有特色、有亮点。特别是广西农垦永新源生猪健康养殖(核心)示范区,科技支撑力量强大,运营模式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应该作为成功典范向全区推广。”今年7月,自治区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创建工作第八督查组对广西农垦示范区创建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创建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是广西农垦打造现代农业大基地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广西农垦以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为核心,大力实施甘蔗“双高”核心基地建设、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创建、科技创新能力提高和品种品质品牌优化工程,着力打造现代农业大基地,持续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为全区现代农业发展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
“两核”基地夯实现代农业基础
瓦蓝的天空下,油绿的蔗林间,硬化水泥道路似飘带,似河流,在西江大地上纵横交错,交织出一道道美丽的风景。登高远眺,只见田成方、蔗成行、渠相通、路相连,仿佛置身于醉人的画卷。这是广西农垦西江农场甘蔗“双高”核心基地建设绘就的美景。
2014年以来,广西农垦积极响应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号召,按照经营规模化、种植良种化、生产机械化、水利现代化的“四化”要求,在西江等10个甘蔗基地农场,扎实推进22万亩“双高”核心基地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并在此基础上积极开展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创建工作,形成了“双高”核心基地与农业(核心)示范区的“两核”驱动发展格局。
西江农场六分场职工钟庆全说起“双高”核心基地项目的“好”,还真是头头是道:水泥路修到了田间地头,田间管理和榨季甘蔗砍运更方便了;土地平整后更加连片,地里的石头被取出或打碎,有利于机械化耕作,肥力也提高了;水利化建设使管道通到蔗田,有利于节水喷灌;优良品种的引进推广可以获得补贴,不仅淘汰旧品种,还提高单产水平。该场八分场副主任詹西宁说:“我们分场共承担了3000多亩的‘双高’核心基地建设任务,降本增效明显——人工成本减少250元/亩,甘蔗单产提高15%以上,职工群众初步尝到了甜头。”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西江农场等农垦 “双高”核心基地建设让农场职工增产增收的鲜活事例,让周边蔗农看在眼里、动在心上,参与积极性逐渐增强,为加快推进全区“双高”基地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也为管区创建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永新源生猪健康养殖(核心)示范区,是广西农垦创建的15个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之一,以良圻原种猪场为主体,良圻农场和良圻制糖公司共建,形成了“一体两翼”的总体框架。示范区配套建设沼气发电机,年可发电20万千瓦;核心区配套建设甘蔗喷灌、流灌管网,实现沼液灌溉甘蔗5500亩,促进甘蔗单产提高2吨以上、年增产1.1万吨以上,每亩减少化肥使用量95公斤/年,年减少化肥量522吨。
该示范区创建以来,共发展标准合同育户103户,辐射横县、防城、梧州、博白等地区,合同育肥存栏猪63862头,出栏猪12.46万头,产值18830万元,平均纯收入14.66万元/户;辐射带动生猪养殖户1580户,通过推广先进养殖技术,促进农户实现户均纯收入7.83万元;辐射带动周边乡镇推广综合利用模式,已建污水处理设施30座、沼气池2562立方米,利用沼液灌溉面积4600亩……
在这里,“双高”核心基地绿浪翻腾,缀满枝头的葡萄剔透诱人,掩映在青山蔗林间的现代化养猪场生机盎然,形成的“猪-沼-(电)-蔗(果、林)”循环经济方兴未艾,种养业在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带动万千农户发家致富,“示范引领”的内涵得到了充分的诠释;在这里,以自主标杆技术为支撑,养猪技术装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确保了示范区可持续发展。目前,该示范区在农垦创建的15个示范区中率先通过了自治区考评验收并获得授牌。
广西农垦15个示范区规划总面积78万亩,其中核心示范区6.5万亩,计划总投资36亿元。目前,其他示范区创建工作也在稳步推进。其中,金光农场、滨海农场和红河农场等单位正朝着自治区级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的目标冲刺。
随着“两核”基地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果,广西农垦农业生产综合能力持续提高,为促进资源资产整合、产业优化升级,推动现代农业大基地跨越式发展夯实了基础。
科技创新促进农业转型升级
闻果实清香,听悦耳鸟鸣,欣赏绿色生态的独特美景:园中挂灯、树上挂瓶、树干挂袋,树底下是一群群土鸡在觅食……在“广西脐橙之乡”——立新农场生态果园,生态种养模式的推广唱响了科技兴农的新乐章。无独有偶,在大明山农场万古分场有机茶园,农垦茶业集团严格实行有机标准化生产管理,以科技创新精心打造“大明山”茶叶的品质与品牌,漫山遍野、规模连片的翠绿茶园,孕育着“有身份证茶叶”的闪亮名片。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发展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是一门“必修课”。为此,近年来特别是“十二五”以来,广西农垦扎实开展科技创新工作,通过建立健全科技创新平台,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不断提高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促进了农业转型升级。
——在平台建设方面,积极推进非粮生物质酶解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广西制糖产业研发中心、广西生物能源研发中心2个自治区千亿元产业研发中心建设,组建了广西甘蔗资源绿色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3个广西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立了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甘蔗、荔枝龙眼、生猪、木薯、剑麻5个综合试验站等一批高起点的科研设施和平台。其中,由广西农垦明阳生化集团承建的广西首家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非粮生物质酶解国家重点实验室项目”,已于今年1月顺利通过科技部专家组验收,标志着该实验室从建设期转入正常运行期,正式进入重点实验室的“国家队”行列,为开展行业应用基础研究、聚集和培养优秀科技人才、带动和促进行业技术水平及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发挥重要作用。
——在产学研合作方面,积极引导2个自治区千亿元产业研发中心和“一院两所”(广职院、热作所、南亚所,下同)等教研机构与管区企业开展科研合作。其中,作为专门的科研单位,热作所产学研合作推进力度较大,与糖业集团共同开展“桂热”系列甘蔗品种选育和机械收割对甘蔗生长的影响等课题研究,与良圻农场合作申报并通过了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认定,指导绿垦公司开展果蔗品种鉴别和开发富硒产品,同时加强与北海宏权木薯专业合作社等多家地方企业合作,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示范引领作用日益凸显。
——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建立健全激励机制,鼓励管区企业把科技创新成果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助推企业快速发展。
立新农场在3000亩生态核心示范果园实施了一系列优质、高产、高效生态技术措施,促使经济增长方式从传统资源型向生态效益型转变,2万多亩柑橙年产量高达6万多吨,已通过自治区环保厅项目申报并获得资金支持,绿色生态农业示范园和有机果园已按要求建设完成,成为广西农垦首个生态有机脐橙果园,通过了有机脐橙认证,脐橙产业实现转型升级。
农垦茶业集团不断研发新产品,增加科技含量,提高产品附加值。2006年以来共取得了15项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其中《广西乌龙茶加工技术研究》等4项科技成果获自治区科技进步三等奖;起草编写的《有机产品 绿乌龙(盘龙王)茶生产技术规程》(获“广西重要技术标准奖”)等3项广西地方标准,对推动广西茶产品加工工艺标准化、规范化,提升加工技术和产品质量具有重大意义;获得了“一种大叶种‘后发酵茶’黑茶的加工方法”等6项发明专利,市场话语权与竞争力持续增强。目前,该集团在实现茶叶质量全程可追溯的基础上,正着力打造“富硒”品牌,努力为市场提供更安全更健康的茶产品。
……
如今,管区各行各业高产栽培和病虫害防治技术,新产品开发和新技术新设备研发、引进、推广应用水平均处于区内领先。科技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为广西农垦现代农业建设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三品”提升打造农业全产业链
品种、品质、品牌,这“三品”分别是生产、产品、销售的关键要素,贯穿现代农业全产业链的始终。为此,广西农垦在抓好“两核”基地发展、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的基础上,大力实施“三品”提升行动,着力打造竞争力强和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全产业链。
首先,从生产源头上把好品种质量关。在种植方面,组织“一院两所”开展农作物良种繁育推广等基础性科研工作,选育出甘蔗、木薯、芒果等一大批作物新品种,并进入广西品种区域试验,建立了30多个良种繁育基地,在国内外累计推广面积500多万亩,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其中,南亚所建立了年产500万株的甘蔗组培繁育中心,研发出甘蔗脱毒健康种苗培育技术,大力推广甘蔗脱毒健康组培苗和种茎,实现了甘蔗无毒化、健康化种植,促进农垦管区乃至广西区内外甘蔗产业的增产增效增收。在养殖方面,拥有国内首家高效空气过滤公猪站的永新畜牧集团,近年来紧扣种猪高品质、高性能、高效益的特点,着力增强种猪在提升集团核心竞争力中的集聚效应,努力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带动集团经济迅猛发展。种猪已经成为该集团主要的利润来源,成为做强做大产业龙头、辐射带动农村农民致富的主攻方向。
其次,从产品流程上把好品质安全关。以农垦农产品安全质量可追溯体系建设为抓手,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工作,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目前,管区15个企业的11种农产品实现了全程质量可追溯。在广西,一提到“有身份证的”名特优农产品,人们都立刻会想到广西农垦的茶叶、柑桔、猪肉、蔬菜、螺旋藻、牛奶、芒果、白萝卜、龙眼、牛肉等,广西农垦过硬的产品品质深入人心。
最后,从销售环节上把好品牌战略关。针对特色优势产业,大力实施品牌战略,不断整合农垦品牌资源,加强品牌培育和宣传力度,成效显著。其中,“柳兴”等10个品牌12个产品获得“广西名优产品”称号;“大明山”等8个品牌入选“新中国成立以来广西60最具影响力品牌”;良圻等3家制糖公司成为“百事可乐”等大公司的合格供应商;良圻原种猪场成为第45届世界体操锦标赛猪肉特供基地。借助与北京二商集团和广州轻工集团的合作,白砂糖、茶叶等名特优产品成功北上南下。此外,糖业集团、茶业集团、十万大山公司等积极开展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实现线上线下销售相结合,不断拓展终端市场,扩大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
去年11月出台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农垦改革发展的意见》(中央33号文)开宗明义地指出,“农垦是国有农业经济的骨干和代表,是推进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力量”,并对新时期农垦改革发展作出明确定位:“努力把农垦建设成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国家队、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的示范区、农业对外合作的排头兵、安边固疆的稳定器。”
新定位意味着新使命。“两核”基地、科技创新、“三品”提升……广西农垦打造现代农业大基地的步履扎实稳健,着力写好“农”字大文章,无疑是对中央《意见》精神最有力的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