栉风沐雨六十载,春华秋实话黔江。60年前,一群拓荒者来到黔江农场这块土地上,开始用汗水和心血记录自己的青春,用勤劳和智慧书写农场的历史,用坚韧和执著开拓幸福的未来。60年过去了,老一代人当初的美好愿景,如今都已变成黔江人正在亲历的现实,一幅幅美丽的和谐画卷正慢慢舒展在世人的面前。
【农业篇】 历尽千辛终不悔 艰苦创业建家园
1956年,在那人烟罕至、满地荆棘的地方,第一代垦荒人靠锄头铁锹、靠肩挑人扛,打响了改造荒原的攻坚战:道路不通,他们一切就地取材——喝的是黔江水、池塘水,吃的是自种菜和野菜,住的是自筑的泥屋和茅草棚;物资匮乏,他们身上只有两件“宝”——一把刀披荆斩棘、护林防火,一把锄头挖坑除草、开荒垦地。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们义无反顾前赴后继。
建场当年,他们就开垦耕地7600多亩,种上了旱稻、木薯、花生、豆类、甘蔗等,荒芜大地上升起了希望的曙光。后来还种过香茅、枫茅、水稻、桐油、柠檬桉、红黄麻、剑麻。或许是冥冥中就酝酿了一个甜蜜的梦想,建场60年来黔江人始终与甘蔗结缘。为了这个甜蜜的事业,柳铁职工子女、部队下放军官、达开水库搬迁户、北流县知青、武宣县知青、钟山县知青、贺县知青先后来到这里。1978年4月,1300多名越南归难侨被安置到这里,开始投身到甘蔗产业发展之中。
在绿色的田野上,黔江人用辛劳和智慧书写了一个又一个传奇:甘蔗面积连年递增,从1983年的7379亩到1999年的17578亩,2015年达到了2万亩;甘蔗产量稳步提高,平均亩产从1983年2.8吨到1986年4.7吨,1991年5.9吨,1997年达到6.74吨,2007年以来一直保持在7吨以上,总产量也由1983年的不足2万吨提高到2015年的17万多吨,实现甘蔗产量自2010年以来的“六连增”。
简单的数字背后,是高水平的蔗地经营,是高标准的田间管理,是单位面积上的效益最大化,是一步步夯实的现代农业基础:土地连片调整,小块变大块,方便了土地管理和机耕;建设高效节水灌溉工程,改变了“靠天吃饭”的格局;实施深耕深松,滤泥蔗叶还田,酒精废液淋蔗,培肥了地力……每一项工作都是凝心聚力的创业工程,换来的是田成方、路成网、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甘蔗高产示范区。
在为甜蜜事业而奋斗的过程中,一个个种蔗能手不断涌现:普通女工黄佩珍,靠科学种蔗,平均亩产曾达到9.55吨,居当年农垦管区之首,成为管区乃至整个广西的风云人物;巾帼楷模覃惠芬,凭着对甜蜜事业的不懈追求,将甘蔗单产提高到10吨,接连荣获“广西五一巾帼奖”、“全国女职工建功立业标兵”、“广西劳动模范”、“全国巾帼五一标兵”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种蔗大王” 郑亚井,种出来的“甘蔗王”单茎重达9公斤,多次代表管区在中国-东盟博览会参展……
勤培沃土地生锦。自2007年以来,在每年全垦区甘蔗生产检查评比中,黔江农场均名列前茅。2009、2010、2011年,获“自治区农垦局甘蔗基地建设奖”,2012/2013年榨季荣获“农垦糖业集团甘蔗基地建设一等奖”,2013年获“全国农业先进集体”称号,成为甜蜜事业中响当当的生力军。
【工业篇】强基固本增效益 工业经济领风骚
岁月在历史长河中流淌,黔江人在岁月深处默默践行“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的农垦精神。1981年,黔江农场在大种甘蔗的同时,开始大力发展场办工业,走农、工、商、运(输)综合经营之路,逐步实现产业创新升级和发展。
特别是1982年,黔江人以捐献工资、筹资筹劳的方式,全力支持农场办糖厂,建起了日榨500吨的糖厂(现为黔江制糖公司)。为了让糖厂“吃饱”,许多人还挥泪割爱,将成片的柠檬桉、茶树、小叶桉改成了蔗地。1983年,该场35人建筑队在没有大型机械的情况下,靠人力推车日夜轮班,只用100天就新建了一座18门窑的红砖厂,让专业建筑公司自叹不如。至1989年,全场有场办糖厂、淀粉加工厂、机械修配厂、编织袋厂、石材厂、饲料厂、红砖厂、石灰厂、食品厂和草酸厂,以及学校、医院等企事业单位,农场经济建设和社会管理自成一体。黔江工业产值及其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不断提高,从1958年的7.1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22.6%,提高到1988年的1014.38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78.6%,1989年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了87.4%,是1958年占比的3.87倍,为富民强场奠定了深厚的经济基础。
2003年,思源酒业公司落户黔江,标志着黔江的工业迈上了循环经济发展的快车道。自2008年以来,每年都有好几个超千万元的投资项目入驻该场场域。投资2亿元的武宣连花昆仑天然气利用有限公司、投资1.2亿元的武宣县民族中学、投资9000万元的金竹源纸业公司、投资3500万元的武宣寰丰水泥搅拌站、投资2800万元的武宣县武装运动中心等项目的入驻,使得场域经济不断壮大,该场也由广西农垦的二类企业提升为一类企业。如今,黔江制糖公司已经发展成为日榨4500吨的中型制糖企业。
黔江人以破茧重生的勇气,凭借迎难而上的精神,一步一个脚印,一年一个台阶,形成了组团式的发展格局,产业支撑、要素集聚和辐射带动能力不断提升,城镇化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企业发展规模进一步扩大,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影响力进一步提高,职工生活进一步改善,“桂中二区一园一新城”(甘蔗“双高”种植示范区、蔗糖产业循环经济区、黔江邻港仓储物流园、武宣城东新城)格局初步形成,2009年至2011年连续三年获得自治区农垦局企业管理优秀单位奖、经济效益贡献奖、招商引资与项目建设奖。
【民生篇】东风吹来处处春 民生工程暖人心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黔江农场着力构筑幸福民生,切实抓好事关职工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工程,让职工群众深切感受到企业的关怀与温暖。
2007年以前,该场职工大部分住着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修建的泥砖瓦房,因年限长,墙体变形,多数已成危房。为此,该场领导班子经研究决定,举全场之力推进安居工程,以危房改造、安置小区、经济适用房小区、廉租房小区为切入点,构建多层面、立体化的住房保障体系,惠及全场职工群众。2008年至2009年,该场集中完成了268户归难侨危旧房改造,至2012年784户职工完成危旧房改造喜迁新居。2012年,场部建成了第一个职工住宅小区(14幢337套),随后相继建成武宣县农场片廉租房小区(11幢264 套)、经济适用房小区(10幢500套)。3个小区成为“武宣-平南”二级公路旁的一道亮丽风景,让过往群众心生艳羡。该场危房改造工作多次得到自治区农垦局表彰,也得到国家住建部危房改造巡视组的高度评价。2012年1月26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以《告别危旧屋 喜迁安置房》为题,报道该场的危房改造成果。
在道路、饮水等工程建设方面,该场同样不遗余力。2007年,该场场部通往县城的道路实现了硬化,农场与外界连接的硬件设施得到极大改善。2007年至2009年间,该场共投资200多万元对11个分场进行管网改造和水塔建设,使全场饮水安全问题全部得到解决。2009年,投资100多万元扩建了场部中心广场,购置体育健身器材,完善了场部老区片排污管道建设。同时,综合整治场容场貌,县城路灯亮化工程、饮水工程、电网改造延伸至场部。2008年至2015年,该场通过加大道路硬化工程建设力度,使场部通向外界的硬化公路增加到4条,构成场部小城镇发展的新框架。
此外,该场还以扶贫济困营造温暖之家,以互助保障编织幸福之网,以尊老爱老搭建和谐平台,以医疗双轨撑起健康保护伞。多方拓宽帮扶渠道,扶助社会弱势群体,“送温暖”工程常态化,住院报销实行“双轨制”……
以人为本,统筹发展,使黔江职工幸福指数大大提升。黔江农场连续荣获“全国农林水利系统模范职工之家”、“自治区农垦文明单位”、“自治区和谐企业”、“自治区文明单位”称号,2015年获“全区模范职工之家”和中华全国总工会“模范职工之家”称号,在黔江发展史上谱写了浓墨重彩的幸福篇章。
【党建篇】提高认识抓党建 成绩斐然促发展
基层组织是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任务的战斗堡垒。
建场60年来,该场经济社会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然而,“重经济、轻党建”的通病仍或多或少地从各方面工作中反映出来,部分干部思想僵化、小富即安,部分职工群众“等靠要”思想日益明显,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场经济社会的发展。
发现问题就要解决问题。在新的历史时期,特别是2012年以来,黔江农场党委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拓宽领域,强化功能,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党建工作成绩斐然。成立党群部,使全场党建和群团工作有了专职部门;召开党代会,健全强有力的两委领导机构;重新调整各党支部组织,使党旗重新在各分场高高飘扬。以两委例会、党支部书记例会、党群部工作例会为切入点,准确地把握住了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主脉。实施《黔江管区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方案》,为基层党建工作提供制度保障;实施《黔江农场培育打造优秀(进步)单位实施方案》,培育打造优秀基层党支部;实施《黔江农场年度民主考评工作方案》,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实施《黔江农场宣传工作方案》,唱响党建工作的主旋律。
2012年,自治区农垦工委表彰了一批“创先争优”活动、纪检监察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黔江农场党委荣获了包括“‘创先争优’先进党组织典型”在内的5个集体和个人奖,成为管区获得奖项最多的党委。同年,黔江农场又被评为首批农垦文明单位、自治区第十四批文明单位。
【展望篇】顺势而为谋发展 风劲帆满启新程
作为地方经济发展的一部分,随着武宣至来宾、武宣至柳州高速公路先后建成通车,武宣跨入“高速时代”,黔江农场经济发展将加快融入珠江-西江经济带;作为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库区的一部分,黔江农场将积极利用3000亩淹没区做好结构调整大文章;作为广西农垦的一部分,随着新一轮农垦改革的实施及相关配套政策的落地,黔江农场将进一步转型升级受益崛起……
立足新起点,抢抓新机遇,迎接新挑战。黔江农场领导班子思路清晰:借助邻近县城、209国道、柳州至北海和平果至梧州两条高速公路、黔江黄金水道、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的有利条件,大力实施“四个一”工程(即一蔗、一猪、一房、一园区),使农场成为垦地甘蔗“双高”示范基地、“蔗、糖、酒、肥”一体化循环经济集中区、绿色循环养殖区和休闲观光生态农业区,使农场场部成为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的新型城区,全面激活资源要素,统筹发展,立体推进。
顺势而为谋发展,风劲帆满启新程。黔江人把骄人的业绩留给历史,把深邃的目光投向未来,将以更大的勇气和智慧聚焦改革,用全局的眼光与思维推动发展,在新一轮农垦改革发展大潮中续写更加灿烂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