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19日,明阳农场农业光伏大棚项目鼎旭光伏电站成功并网发电,经过逆变升压的电流,通过110kv线路输送到吴圩琴中变电站,电能汇集并入中国南方电网,进而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寻常百姓家,点亮万家灯火。
自2013年自治区统筹推进重大项目、广西最大的光伏电站项目——140mwp农业光伏大棚项目有意向进驻明阳农场以来,该场举全场之力,狠抓项目引进、土地征收、项目服务和综合产能等“四个创新”,做到项目前、中、后无缝对接,最终实现并网发电,产生效益。该项目开创了广西农垦光伏发电的先河。
创新合作思路,引进光伏项目
2013年初,明阳农场班子全面调整。当时,农场产业单一,基础薄弱,自我造血能力不强,缺乏持续稳定的经济增长点。该场领导班子勇于面对现实,立足区位优势和土地资源有限的实际,坚持围绕优势办产业、围绕资源办实业、围绕效益办企业,狠抓招商引资工作,力争用2年至3年的时间打造一批新型项目,加快实现农场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和二次创业发展。光伏农业,正是该场走快速发展通道的重要一环。
该场与光伏的“牵手”,得益于一次“偶然”。当时,利记sbobet官网的合作伙伴英利新能源有限公司第一个找到的并不是明阳农场,而是另外一家单位。在项目洽谈中,双方设想通过租赁土地单纯发电的方式开展合作,但由于租期长,单纯发电分摊地租偏贵,回收成本周期慢,最终合作没有达成。后来,该公司找到了明阳农场。该场领导班子转变观念,大胆创新合作思路:除了租赁土地用于发电合作外,能否将光伏大棚升高,采取“光伏+种植”的方式,充分利用大棚下土地种植高效经济作物,通过种植、科普及休闲旅游等多种渠道来增加光伏发电额外的经济收益,实现合作共赢?此思路一提出,便引起了英利新能源有限公司的浓厚兴趣。该公司随即展开调研、论证,并认定“这路子可行”。最终,项目如期签约、落地,给农场发展现代农业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光伏项目的落地,看似一种偶然,其实更是一种必然!”如今,到该场参观学习的区内外单位无不发出这样的感慨。的确,面对改革发展的机遇和挑战,该场通过创新合作思路,“必然”抢占了广西农垦发展光伏农业的先机。
创新征地方法,落实项目用地
光伏大棚项目落地后,项目用地便成了该场最为紧迫的工作。该场地处南宁空港经济圈核心区,随着市场大开发,寸土如寸金。该项目落地到该场齐和片分场,一期1000亩土地中有不少是被周边村民侵占的农场国有土地,征收工作困难程度不言而喻。
为了使项目能够按时开工建设,该场组织广大党员干部顶住压力、克难攻坚,多重举措确保项目征地工作按时完成:一是成立光伏项目征地工作组,主抓项目用地工作,积极争取地方政府的支持;二是与责任部门人员签订责任状,定人、定期、定量完成征地任务;三是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开展项目征地工作;四是领导班子带头到项目现场检查指导,随时了解并加快推进土地征收工作;五是相关部门现场蹲点,积极协助施工方解决项目征地工作中出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
“征地工作真的不易,我们工作组连续几个月放弃节假日休息,和项目业主蹲点在施工现场,一起研究和开展土地征收工作,想方设法推进项目用地的落实。”说起征地工作,工作组成员黄文军滔滔不绝。他和工作组其他成员长期蹲守在征地一线,有的工作组成员妻子临产都不能陪在身边,经常“拜访”职工群众,充分运用征地政策法规,反复做职工思想工作,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跟他们分析光伏项目对农场二次创业乃至农垦事业发展的重大意义,引导大家顾大局、识大体,大力支持与配合项目工作,确保征地工作顺利完成。
2014年,通过多方努力,短短半年时间,该场按时足量完成了项目一期1000亩用地的征收工作(其中农场自管土地700多亩,收复被村民侵占国有土地256亩),迁坟35座,迁移电线杆11根,为项目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创新服务工作,助推项目建设
一期项目用地的落实,增强了该场实施项目建设的信心与决心。同时,项目进度时刻牵动着自治区农垦局领导和业主方的心。自治区农垦局领导和中国南方电网公司负责人多次到项目现场督查了解项目工程推进情况。
为加快项目建设步伐,确保项目按时实现并网发电,产生经济社会效益,明阳农场创新服务工作,变被动为主动,采取强有力措施助推项目建设。
首先,把项目工作列为年度重要工作。按照自治区农垦局领导关于打造现代高效农业示范样板的要求,该场把光伏项目列入年度重要工作议程,时刻关注项目进展。该场领导在每个工程阶段都到现场检查指导,要求农场各部门各单位全力做好服务对接,施工方务必抓好安全生产,加快工程进度,确保工程质量,争取项目早日投产、产生效益。
其次,成立项目推进工作组。为较好地了解、理顺和解决项目用地、迁坟及项目建设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该场成立了项目推进工作组,各方负责人每周定期到南宁汇报工作进度,研究推进办法。在高架电塔线路过程中,由于村民阻挠,28#号组铁塔搭架工作迟迟不能推进,影响了并网发电。经研究,工作组积极协调政府职能部门,加强与村民沟通协商,最终成功搭架。
再次,派专人跟踪服务项目。为加强与业主方的沟通、对接,及时传达和处理项目推进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该场指派专人负责,及时传达和处理项目推进需要农场协调处理解决的项目用地、维稳、用水用电等问题,以及农场上报材料处理等方面的工作,为项目施工保持不间断进行提供了有力保障。
此外,加强垦地交流,加快项目建设。该场从领导层面加强与地方的对接、沟通,正确理顺各种关系,加快项目建设步伐。2015年7月,南宁经开区管委会主任李伟时率机关职能部门和吴圩镇政府负责人到该场调研光伏大棚项目,要求经开区各职能部门全力解决项目用地、少数村民肆意阻挠项目施工等问题,为项目早日实现并网发电保驾护航。
2014年10月,项目完成2座大棚板片的搭盖。2015年4月,在自治区发改委开展的全区光伏电站项目评优工作中,该项目以370分的高分摘获桂冠。2015年10月,28#组铁塔线缆成功连接;2015年11月,电网完成全面调试,成功实现并网发电……
创新多种产能,发挥集群效益
该场领导班子深知,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大胆创新,光伏项目不单要发电,还要充分利用棚上棚下两种资源,从高效种植、科普、就业等方面入手,充分发挥光伏产业集群的综合效益,最大限度提高土地利用率,实现效益的最大化。
——经济效益明显。该项目总投资13.5亿元,项目规划占地3000亩,总装机容量为棚顶光伏电站148mwp,分两期实施。项目建成后,将成为集新能源、高效种植、农业科普、休闲光观于一体的新型农业生态示范基地,可发电1.5亿千瓦时/年,光伏发电收益可达1.5亿元/年,年创税2000多万元。目前建成的发电部分,在太阳光线充足的高峰期,每天可发电16万千瓦时。眼下正直冬春季节,光照较弱,但该项目仍每天正常发电。自2015年12月19日至2016年2月中旬,已发电100多万千瓦时,收益100多万元,创税10多万元。
——节能减排成效大。该项目的建设不改变农用地用途,不破坏土地耕地层,极大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是一种光伏与农业相结合的新型应用模式。项目建成后,每年实现减排二氧化碳近25万吨,减排二氧化硫8000吨,减少粉尘排放约7万吨。
——开创高效现代农业发展新思路。为切实抓好棚上发电、棚下种植两种资源,该场积极与区内知名科研院校联手研究棚下种植,在大棚底下广种效益好的经济作物,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目前,已完成一帆风顺、也门铁等观赏型花卉种植近4000株,种植面积3000多平方米,实现了棚上绿色发电、棚下高效种植,为广西发展现代农业提供新的思路。
——安置职工就业。项目开发不仅给农场的经济带来了发展,也给不少职工送来了“饭碗”,使职工群众实现“在家门口就业”的愿望。光伏项目建成后,该场通过发展旅游观光农业,增加就业岗位300多个。
据悉,该项目全面建成后,将成为全球单体最大的地面光伏与农业相结合的发电站,成为广西规模化、专业化、高水平推动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的标杆性示范工程。
“我们紧紧围绕农业,通过创新发展思路,狠抓工作落实,首开广西农垦光伏发电先河,成功打造2500亩连片的现代农业示范园、1000亩东盟特色苗木基地等一批特色精品农业项目,推进了科学发展和和谐幸福新农场建设,职工幸福指数大幅提升。”聊到光伏项目,明阳农场场长对该场近年发展起来的现代农业作了进一步介绍。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一期项目的成功并网发电,并没有使明阳人过多地沉浸在喜悦之中,二期项目的开发建设已经启动,脚踏实地真抓实干的明阳人又踏上了新的征程,秉承着不畏艰难、敢闯实干的明阳精神,继续开创明阳光伏农业的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