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结束的广西农垦企业集团理事会第十八次会议,在认真分析研判国际国内形势的基础上,研究部署2015年生产经营工作,要求管区上下牢固树立改革发展创新理念,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打造农垦新业态。
2014年,在经济下行压力依然不减的形势下,管区上下通过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加快产业产品结构调整、积极拓宽主业以外投资收益等有效措施,实现营业总收入102.36亿元,实现利润总额5.15亿元,集团资产总额达到391.34亿元,创历年新高。取得如此佳绩,实属难能可贵。
当前,我国经济形势的下行压力还在加大,发展中深层次矛盾凸显,今年面临的困难可能比去年还要大,稳中求进依然是经济工作的总基调。努力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持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将是今年乃至今后一段时期的经济发展新常态。为此,适应新常态,强化新理念,打造新业态,实现新业绩,已成为农垦企业必须面对的重大命题。
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打造农垦新业态,凝聚共识最重要。一年一度的农垦集团理事会,是进一步贯彻落实农垦工作会议精神的大会,也是给各理事会成员单位分解指标任务的大会。认清形势、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是摆在第一位的工作,只有思路清晰,齐心协力,才能最大限度调动各理事成员单位的主观能动性,务实高效完成今年的“双文明”目标和其他各项工作任务。集团理事会明确提出,要按照深化“三化”(农场企业化、垦区集团化、股权多元化)、创新“三体制”(行业指导管理体制、企业市场化经营体制、农场经营管理体制)、建立“一体制”(符合农垦特点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推进“一改革”(社会职能改革)为总体方向,全面深化企业管理体制改革和经营机制创新。这就是农垦当前发展最大的共识,也是全面深化农垦改革的指导纲领。管区各单位要结合各自实际,围绕中心,在“爬坡过坎”的改革实践中振奋精神,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群策群力各显神通,万马奔腾共创美好农垦前程。
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打造农垦新业态,创新理念最关键。近几年,农垦在不断夯实蔗糖、木薯、畜牧、茶叶、剑麻、矿泉饮料等八大产业基础上,创新发展理念,把产业链、价值链等现代产业组织方式引入农业,促进一二三产业有机融合,逐步形成农垦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和新的经济增长点。糖业集团朗姆酒、肉牛、生物肥、糠醛、浆纸等项目的建设和经营,钦州公司通过物业经营实现年收入超1000万元,茶业集团、畜牧集团直营店与互联网线上线下同步营销的积极尝试,都是创新发展理念的最好例证。为此,产业单一的农场,必须摈弃“等、靠、要”思想,增强经营意识、风险意识和竞争意识,审时度势,未雨绸缪,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实现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续健康发展;各大产业园区要破解瓶颈制约,不断完善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大力发展地产、仓储、物流配送、现代服务业,推动园区发展实现质的飞跃;专业集团要把项目建设、品牌建设和销售模式创新有机融合,多管齐下适应新常态,打造新业态。
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打造农垦新业态,突出亮点抓成效。长期以来,农垦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国家队”,具备了产业、资源、组织、人才等方面的优势,理应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抓住重点,突出亮点,引领经济新常态。服务国家周边外交战略,打造海外广西农垦,无疑是我们当前最大的亮点,也是今年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既是国家周边外交战略的参与者,也是受益者。依托近几年海外拓展的成功经验,紧紧围绕国家制定的“一带一路”战略规划对广西的定位(即“发挥广西与东盟国家陆海相邻的独特优势,加快北部湾经济区和珠江-西江经济带开放发展,构建面向东盟的国际大通道,打造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形成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加强农垦在越南、印尼、缅甸、俄罗斯等海外项目的经营管理,在确保投资收益的基础上,坚持立足东盟、走进南亚,投资贸易并举,进一步完善海外战略发展规划,再谋划布局一批海外项目,拓宽发展空间,提高我们的竞争力和经济效益,形成面向国内国际的开放合作新格局,为国家宏大战略布局贡献农垦力量。
计熟事定,举必有功。只要我们充分认识新常态下的挑战与机遇,增强谋事而定、乘势而动的主动性,不断提高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的能力,努力把农垦优势转化为核心竞争力,新常态下有新作为,就一定能书写更加精彩的发展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