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决砍蔗劳动力短缺、缩短原料蔗进厂周期、提高甘蔗新鲜度,是近年来制糖企业在榨季农务工作中面临的重大考验。昌菱制糖公司在总结上个榨季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公司实际进行农务工作改革。改革工作凸显“三大亮点”,解决了榨季砍蔗劳动力不足等问题,在确保榨季生产有序推进的同时,也使广大蔗农在改革的春风中获得了诸多实惠。
亮点一:
成立“互助组”应对劳动力不足
近几年来,由于糖价低迷,昌菱制糖公司遭遇“砍蔗民工荒”的严峻形势逐年凸显。特别是本榨季,砍蔗劳动力严重不足。该公司审时度势、未雨绸缪,于新榨季开始前组织农务人员开展大量招工宣传工作,并奔赴区内其他市县和贵州、云南等地招收砍蔗民工。然而,结果不容乐观,无法满足榨季砍蔗劳动力的需求。据统计,本榨季昌菱蔗区招收砍蔗民工4500名,同比上个榨季锐减1500名。
为解决劳动力紧缺及砍蔗民工分散、管理不到位的问题,该公司采取成立砍蔗互助组的方式,充分发挥甘蔗站长、辅导员、生产队长的作用,动员和引导蔗区村、屯成立互助组,并完善互助组的管理制度。互助组由4户以上、劳动力达6人以上的蔗农自由组合而成。需要请工的蔗农,由辅导员或生产队长统一安排劳动力,4-6户蔗农组成一组,每组安排8-10名民工进行轮户砍蔗,不允许出现多组民工为一组蔗农砍蔗的现象。目前,昌菱蔗区成立的互助组约1700组,其中砍蔗民工组成的互助组近千组,蔗农组成的互助组约700组。互助组的成立,缓解了民工紧缺导致砍蔗难的问题。对民工的统一管理,有效避免了无票砍蔗和提前砍蔗现象的发生,稳定了糖厂榨量,提高了入厂原料蔗的质量。
亮点二:
小小甘蔗收购点发挥大作用
在上思县在妙镇三昔甘蔗收购点,每天都呈现出一派热闹繁忙的景象。蔗农们当天砍完甘蔗,便可就近将甘蔗拉到这里,不用再等票进厂。在妙镇平良村叫吝屯蔗农韦绍国的甘蔗产量有120吨,目前约有110吨通过收购点收购优先进了厂。他说,以前他家甘蔗要等到榨季末期才能全部进厂,而今年仅到榨季中期就已经有90%进厂了。
据悉,成立甘蔗收购点,是昌菱制糖公司农务改革的又一大亮点,有效解决了偏远地区蔗农甘蔗入厂难问题,缩短了甘蔗入厂周期,提高了甘蔗新鲜度,促进了蔗农增收、企业增效。早在上榨季,该公司就已经在蔗区设立了甘蔗收购点,但由于宣传力度不够,甘蔗收购点没有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本榨季,该公司吸取上榨季经验,在继续推进甘蔗收购点建设的同时加大宣传力度,完善甘蔗收购点软硬件建设,使甘蔗收购点配套设施日趋完善,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让广大蔗农切切实实从中受益。
目前,昌菱蔗区已建立甘蔗收购点19个,每天收购甘蔗400-500吨。截止3月4日,本榨季甘蔗收购点已收购甘蔗约2.5万吨,预计整个榨季将收购约7万吨。
亮点三:
机械装蔗成本低效率高
为解决甘蔗生产成本高、生产效率低等问题,本榨季,昌菱制糖公司在农务工作改革中投入400万元在蔗区收购点扶持购买了15台甘蔗装载车用于装载甘蔗,逐步推广机械作业以替代人工作业,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以前装一车甘蔗至少要三四个小时,现在使用机械装车,只需一个多小时的时间,减少了一两个小时,而且工钱也减少了很多……”在妙镇屯龙村平安屯蔗农许耀强高兴地告诉笔者。据了解,以往一车甘蔗雇工装车费用在400元左右,现在利用甘蔗装载车只花约250元,节约将近一半的费用。以往人工作业,装一车甘蔗需要6-8个人花三四个小时间,如今使用机械装蔗只需两个人配合操作,不到一个半小时就能装载完毕。
据悉,机械装车的推广使用不仅降低了劳动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还解决了雇工难、劳动强度高等问题,促进蔗农增收、企业增效。该公司农务部工作人员说:“今年,我们先是在部分收购点扶持引进,下一步将加大扶持力度,逐步覆盖整个蔗区,让更多的蔗农享受更多的实惠。”
近几年,“甜蜜的事业”正经受着寒冬的考验,但农垦人共克时艰的意志坚不可摧,锐意改革的才智无可限量。改革,作为2015年广西农垦的重点工作之一,是管区各行各业适应新常态、孕育新发展的力量源泉。正如昌菱制糖公司那样,只要在困难面前不屈不挠、积极探索,“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的农垦人一定能迎来暖阳普照、百花盛开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