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以前,北部湾总场总人口约1.1万人,少数民族人口比例几乎为零。1992年,以壮族为主的3600多名岩滩库区移民职工及其家属被安置到北部湾总场。截至目前,该场总人口已达到2万多人,少数民族人口约占50%。不同民族职工群众交融共处,使民族工作成为该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一环。
近年来,该场紧紧围绕农垦中心工作、农场生产和职工增收为主线,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扎实开展民族工作,着力打造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和谐稳定、民族团结的“幸福家园”,民族团结工作成效显著。1999年、2009年,该场两次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称号,是北海市唯一两次获此殊荣的单位;1998年、2013年,该场两次获得“全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
狠抓基础工作,让职工群众富起来
“要实现民族团结进步,就必须想方设法抓好经济建设,带领各族职工群众脱贫致富。这是基础性的基础。”北部湾总场场长欧广生对记者说。
近年来,该场一方面以甘蔗产业为依托,以增加职工收入为核心,通过创建“看有形象、说有经验、学有榜样、赶有目标”的生产示范点,着力帮助职工搞好生产。共投资650万元组织实施以色列微灌技术甘蔗高产示范项目3600亩,同时派技术人员到各分场进行甘蔗生产技术指导。甘蔗亩产由原来的2吨提高到现在6-7吨,少数民族职工家庭人均纯收入由迁入初期的245元增至目前的3800多元,增长了16倍。此外,该场还积极举办或组织参加各种针对少数民族的培训班,着力提高少数民族干部、职工的综合素质和生产技能。
另一方面,大力加强农场基础设施建设。2008年,该场争取到国家财政拨款给岩滩库区少数民族移民职工生产扶持资金约100万元,受益职工群众3500多人;2009年1-9月,该场争取到国家财政拨款给岩滩库区少数民族移民房屋维修备料资金100多万元,受益职工群众3500多人;2011年投入7.2万元为职工群众修建沼气池,投资901.35万元完成道路硬化,投资228.03万元完成供水工程;2013年获得国家划拨民族移民生产开发项目1970万元,有望于今年落实到位并实施。2010-2013年,该场利用国家财政拨款共2507.72万元完成了岩滩库区少数民族移民房屋维修,共维修改造房屋708户,受益职工群众9261人;完成综合楼及文化室、篮球场建设和数字电视网络工程改造。这些举措,大大改善了少数民族职工群众的生活环境,提高了他们的生活水平。
加强文化建设,让民族文化火起来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广大职工群众在文化精神生活方面自然有了更高的追求,”北部湾总场党委书记石均泰告诉记者,“为了充分尊重各族职工群众的风俗习惯,促进各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我们不断加强软、硬件文化设施建设,广泛开展各族职工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
目前,该场31个分场都建起了办公楼、文化室、篮球场等文化基础设施,共组建了12支业余篮球队和文艺队、6个远程教育点、31个有线数字电视网络覆盖社区,惠及职工群众近1万多人。该场每年都组织开展“三月三”歌节、拔河、篮球、板鞋、打陀螺比赛和文艺演出等10多场次,并积极与农场周边村镇的群众进行联谊,不断扩大活动的范围和规模,丰富活动的形式和内涵。日益丰富的民族文化活动,使全场各民族优秀传统习俗、文化得到了传承,各族职工群众在活动中加深了感情,增进了友谊,共同营造了“各族人民一家亲”的和谐氛围。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该场少数民族职工群众与当地汉族子女通婚的多达300多户。
化解矛盾纠纷,让和谐家园稳起来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近年来各种矛盾纠纷层出不穷,承担着移民工作重要任务的北部湾总场亦难面临新情况新矛盾。为了维护全场社会和谐稳定大局,该场变被动应急为主动出击、变事后处理为事前防控,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及时化解出现在广大职工群众内部的矛盾纠纷。
一方面,该场适时安排综合素质好、工作能力强的少数民族干部担任农场机关、分场(队)领导职务,对及时化解各种矛盾纠纷,维护农场和谐稳定,帮助少数民族职工群众搞好生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目前,北部湾总场本部少数民族干部有22人,占干部总数的23.4%;三合口农场少数民族干部有23名,占干部总数的27%。在此基础上,该场还建立了以各党(总)支部为核心,以农场党委、支部、分场(队)三级综治信访维稳成员为主要力量的领导小组,构建矛盾纠纷大排查大调解工作格局,先后排查矛盾纠纷60起,调处51起,调结48起,达到了小事不出分场、中事不出农场、矛盾不上交的良好效果。
另一方面,该场还下大力气为职工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以实际行动赢得广大职工群众的理解和支持,为全场民族和谐、社会稳定打下扎实的基础。近五年来,该场先后争取到14.7万元助学金,资助388名少数民族特困生完成大学、高中和中专等学业。先后为305名60岁以上移民家属老人争取每月领取55元的养老金;为234户747人争取了低保,每年发放资金补助120.9万元;为15名移民家属争取大病救助资金75100元。2011年,争取国家投资近500万元建设新湖桥,解决了职工群众长年绕道7公里的“老大难”问题,圆了新湖分场职工群众20多年的梦想。
倡导互帮互助,让民族团结兴起来
今年48岁的北部湾总场本部三分场大化移民职工韦忠明是不幸的: 6月25日,他骑摩托车到镇上购买农药,不慎连人带车摔倒,造成严重骨折。然而,他又是幸运的:正当他一家人都在为昂贵的治疗费用而发愁时,6月30日向农场打的借款报告当天就批了下来,2万元预支款解了他的燃眉之急。当记者来到他家时,他已经回到大化老家那边,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方式进行进一步治疗。
“农场领导真的是急困难职工之所急,太谢谢了!”韦忠明的爱人潘玉松对记者说,这几年由于她身体不好,一直在吃药,花了很多钱,家庭生活仅靠韦忠明经营管理那20多亩甘蔗来维持,可以说一点积蓄都没有,这次要是没有农场“雪中送炭”,韦忠明很可能会错过治疗时机,后果不堪设想。
同样是在北部湾总场本部,今年83岁的九分场原支部书记郭春瑞,去年年底因中风住院治疗近4个月。在这期间,以分场主任、支部书记为代表的大化移民职工纷纷到医院或家中探望,不仅嘘寒问暖,还自掏腰包你一百、我两百地表达关切之情。如今,躺在床上的郭春瑞还不能说话,但他71岁的老伴儿黄洁珍向记者道出了对大伙儿的那份感激之情。她说:“我们是老职工,是汉族,他们是移民职工的,是少数民族,但经过这么多年的朝夕相处,我们就像一家人,越是在困难的时候,这种感情就越深!”
现年54岁的分场主任陈志轻则说:“当初从大化来到农场后,老支书没少照顾我们,不但从思想上开导、从生产上指导,而且从生活上也给过很多无私的帮助。现在他老人家生病了,我们去看看他,是非常应该的!”
从农场对困难少数民族职工的帮扶,到汉族和壮族职工之间的相互关心,这些都是北部湾总场民族工作成果的小小缩影和生动体现。事实上,类似的事例对该场广大职工群众来说早已司空见惯,不足为奇。近年来,该场大力倡导互帮互助、共同进步的理念,积极促进民族团结,“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在全场上下蔚然成风。
针对生产、生活上存在较大困难的职工,该场千方百计、想方设法按有关规定从经济等方面给予实实在在的帮扶。仅2013/2014年榨季,就为职工垫付甘蔗砍工费1000多万元。而发生在职工群众之间的帮扶故事更是屡见不鲜。
有一件事让该场场长助理、社区办主任韦胜雄记忆犹新。2009年6月17日,该场二分场移民职工覃太金的儿子因故受伤急需抢救。由于家庭困难,借亲戚朋友的5万多元用完后,他再也无法承担巨额的医疗费,生活更是陷入了困境。在该场工会的倡议下,全场职工立刻行动踊跃捐款6706元,加上一些职工送的慰问金2300多元,覃太金共收到救助款9000多元。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然而当覃太金接过这些包含职工爱心的捐款时,这位移民职工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激动得泪如泉涌,连声道谢。
身为移民干部的韦胜雄告诉记者,当初大家刚来到农场时,由于对当地的很多情况都不熟悉,与老职工之间多少有些陌生,彼此心里都有所顾忌,但现在已经不存在这回事了。“如果说农场是一个大家庭,那么全场各族职工群众就是一家人。为了‘发展’这个共同的目标,大家早已融为一体,携手并进,”他说,“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也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互相离不开,‘三个离不开’观念在北部湾总场早已深入人心。”
正是这水乳交融的“三个离不开”, 北部湾各民族群众心手相连,共同把民族团结的幸福家园建设得越来越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