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多年前他们作为水库移民迁居农垦,如今他们在这方土地上落地生根、枝繁叶茂。他们说——
“这里就是我们的家”
——广西农垦全心全意为岩滩水库移民职工办实事侧记
——广西农垦全心全意为岩滩水库移民职工办实事侧记
今年56岁的岩滩库区移民职工蒙绍强,刚到农垦时做梦都没想到自己有朝一日也能住上宽敞明亮的楼房。可如今,这已经成为现实。4月22日,在他那栋两层共160平方米的崭新楼房里,他乐呵呵地接受了记者的采访。门外那辆已跟随他十多年的农用拖拉机,为他增产增收立下了汗马功劳。算上它,蒙绍强也算是“有房有车”了。
在数千名岩滩库区移民职工及随迁家属中,蒙绍强的生活仅属于“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水平,比他过得好的,住洋房、买小车甚至工程车的还大有人在。用他的话说,是党和政府的政策好,是农垦全心全意为移民办实事,再加上大家脚踏实地、勤劳肯干,才换来了今天幸福美好的生活。
响应号召,他们离开故土来到农垦
1992年,为支持岩滩水电站建设,东兰县、大化县3624名群众响应国家号召离开故土,外迁到广西农垦北部湾总场本部(原星星农场,下同)和三合口农场,并分别被安置在31个分场。其中,1000人被招收为农场职工,2624人作为随迁家属进行安置。蒙绍强来自大化,被安置在北部湾总场本部十七分场。据他回忆,当时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大家面临着语言不通、生产不熟、生活条件差等诸多困难。语言上,在老家讲的是壮话、官话,到了农场却要讲白话、普通话;生产上,在老家种的是水稻、玉米、红薯,到了农场却要种甘蔗;生活上,在老家住惯了祖祖辈辈留下来的老房子,到了农场却要蜗居在新建起来的窄小安置房,而且一些安置点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十分薄弱。
“当时听说到了农场要耕种十几亩地,我们都很害怕。”蒙绍强说,过去全家人零零星星地加起来也就种那几亩地,一年到头没闲着都差点忙不过来,现在面对的是几乎望不到边的十几亩土地,别说耕种,就是绕地界走一圈都差不多要花半天时间,对搞好生产大家心里完全没有底。一片茫然中,甚至有人产生了打道回府的念头。
移民职工们的种种不适应,农场领导班子看在眼里急在心中,及时派出工作人员深入开展安抚、动员工作,并陆续举办各种生产技能培训活动。在农场干部职工们的关心、鼓励和帮助下,大家才慢慢安下心来,开始树立信心,尝试着去适应新的生产生活环境,逐步掌握甘蔗等当地农业生产技能,逐渐融入企业、融入社会。
心系移民,农垦全面落实惠民政策
“政策是最好的资源。”北部湾总场副场长、岩滩库区移民外迁北部湾总场遗留问题项目建设管理办公室主任廖克锋告诉记者,自从接收了岩滩库区移民职工后,广西农垦始终全面落实国家有关政策,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着力解决其生产、生活中面临的实际困难和问题。特别是2010年以来,为进一步完善安置区基础设施,推动移民职工生产生活发展,广西农垦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大力实施岩滩库区移民外迁北部湾总场遗留问题处理规划(简称“岩滩规划”), 包括房屋维修与改造、供水工程、道路硬化、新湖桥工程、综合楼及文化室、篮球场、数字电视网络、沼气池和生产扶持开发项目共9大工程,规划总投资8000多万元。截至目前,除生产开发项目外,其余工程均已基本完成,完成投资约6000万元,给广大移民职工的生产生活条件带来了极大的改善。
人要想安居,必先有其居。房屋维修和改造工程涉及岩滩库区移民职工708户5000多人,投资2507万元,平均每户获得补贴3.54万元。此外,结合危房改造政策,广西农垦又为每户移民职工家庭争取到了1.5万元的补助资金。经过近三年的努力,移民职工住房房顶漏水、墙体开裂、地基下沉等现象得到了根本改变。蒙绍强告诉记者,他家是在原来第一层的基础上加盖第二层,增加了4个房间。“预算近8万元,获得政府专项补贴和补助资金共6万多元,”他说,“从1992年至今,农场已多次组织房屋维修改造,但这次是上级经费支持力度最大的。”
想致富,先修路。2013年10月18日,随着三合口农场三江分场141米水泥路完成浇筑,投资近950万元、涉及31个岩滩库区移民职工安置点的道路硬化建设项目全部竣工,共建成水泥道路21.86公里,彻底解决了上万移民职工及随迁家属的“出行难”问题。
新湖桥建设是“岩滩规划”的一大亮点,广受移民职工的关注。项目竣工当天,他们欢天喜地杀狗宰羊,以示庆祝。据悉,新湖分场与三合口农场场部中间隔着牛尾岭水库。原来没有桥梁,要从分场到场部只能绕行约7公里坑坑洼洼的新湖老路,骑摩托车也得花近50分钟,严重影响了移民职工的生产生活。由于道路坑洼行车颠簸,当地甚至流传着一个冷笑话:“新湖分场的人从来都没有办法吃上豆腐,因为无论在外面买了多么瓷实的豆腐,回到家后都会被颠成豆腐脑。”
广西农垦通过多方协调,克服了种种困难,于2011年底开工建设新湖桥,桥长205米、宽4.5米,引道长1086.6米,总投资550万元,2013年年底实现通车。如今,新湖分场至农场场部的路程约4公里,比新湖老路缩短了近一半,开摩托车耗时更是由原来的50分钟缩短至不到5分钟。附近的坡心、大山脚2个分场及地方村庄共16000多名职工群众也一同受益。
在千方百计解决移民职工生产生活困难的同时,广西农垦并没有忘记规模更加庞大的随迁家属。从2010年起,北部湾总场在收取土地承包费时,对岩滩库区移民随迁家属已承包的土地实行每人免收1亩土地承包费的优惠政策。仅此一项,每年就为随迁家属减轻负担200多万元。此外,该场还投入290多万元专项资金,免费给移民职工安装有线高清数字电视网络,为每户节省开支1336元。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直接给予移民职工及随迁家属实实在在的优惠政策的同时,北部湾总场还积极抓好面向移民职工的职业技能培训或创业培训工作,努力提高移民职工的职业技能和就业竞争力。仅近3年来,就投入移民职工培训资金50万元,举办各种培训班20期,培训1500人次,帮助300多人解决了就业问题,为移民职工增收致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此外,还积极为移民职工子女争取教育扶持资金。
由于工作扎实、成效显著,广西农垦移民工作多次获得自治区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2013年11月12日,自治区副主席黄日波在有关工作简报上作出批示:“广西农垦北部湾总场移民工作扎实,项目推进快、效果良好,移民群众满意。请自治区农垦局继续加大工作力度,解决移民更多的困难和问题。请自治区水库移民局加强指导和支持工作。”此外,北部湾总场曾两次被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称号——是北海市唯一两次获此殊荣的单位;两次被授予“全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称号。北部湾总场场长助理韦胜雄获得“自治区水库移民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落地生根,他们勤劳感恩共促和谐
“政府不忘移民苦,移民永记政府恩。”这是蒙绍强家门口贴过的一副对联,横批——“和谐”。采访中,在细数完过去条件的艰苦后,蒙绍强话锋一转,说:“现在好了,我三个小孩都已经长大,大女儿已经出嫁,两个小的都在北海上班,很近。两层楼也够住了。而且这里交通方便,挣钱的门路多,生活比在老家的时候好多了。”
蒙绍强的爱人身体不是很好,十几亩甘蔗基本上都是由他一个人管护,但“没问题,很轻松”。因为除了喷施除草剂、砍蔗时需要请些人外,其他工序都已经实现机械化。平时自家地里的活忙完了,他还就近给别人打工增加收入。开榨期间,他还自己开拖拉机去给糖厂拉蔗,一个榨季下来也能赚一两万元。
46岁的韦胜雄,现任北部湾总场场长助理、北部湾总场社区办主任、北部湾总场岩滩库区移民外迁遗留问题项目建设管理办公室副主任,当年的一名移民青年,不仅在农场成了家,还成长为一名农场管理人员。移民职工和农场管理人员的双重身份,让他对移民职工生产生活的点滴变化体会最多,感触最深。他说,当年,他是与移民职工家属们一起来的,一起经历过迷茫、观望,然后慢慢适应的过程。后来,他被聘为农场管理人员,大家对他的看法开始发生微妙的变化,从爱理不理到有意回避,觉得他不再是原来的“老乡”了。在这个过程中,他能理解大家初到新环境的抵触消极心情,但他深知自己问心无愧。他笑道:“这几年,由于经济社会的发展,民生得到了极大改善,大家思想稳定、心态平和了很多,对像我这样的移民管理干部慢慢变得友善起来。每次下分场办事,不少移民职工盛情挽留我们吃了饭再走,这种理解和温暖,让我们工作起来再苦再累都觉得值得了。”
他办公室书柜里的一大沓奖状和证书,说明了他工作的成绩。但他说:“如果没有广大移民职工思想觉悟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再多的证书也都毫无意义。20多年来,从政府到农垦,从农垦到农场,都切切实实为我们广大移民职工做了大量的工作,解决了大量的困难,我看到并亲身经历了这些年来移民职工生产生活的发展和进步,或许有些工作还有进一步完善的空间,但作为我们更多的是心存感恩。”
韦胜雄最后表示,离开家乡20多年,要说没有半点故土情结是不可能的,但既来之则安之,“既然已经在这里落地生根,那么这里也就是我们的家了”,只要放平心态、摆正位置,积极主动地融入农垦大家庭,一心一意抓生产、谋发展,幸福生活必将指日可待。相信,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领导和关怀下,在自治区农垦工委、农垦局的指导和帮助下,在北部湾总场党委、管委的直接带领及广大移民职工的共同努力下,大家的日子一定会过得越来越红火。“这应该也正是每个移民职工心中的梦想吧!”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