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伊始,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不胫而走——黔江农场荣获农业部颁发的“全国农业先进集体”光荣称号!消息传开,黔江农场上下顿时一片欢腾。
黔江农场是一个以种植甘蔗为主业的企业,全场土地面积3.9万亩,甘蔗种植面积2万多亩,共有甘蔗种植分场11个;全场4500人,其中在职职工636人。
还是那些土地,还是那些种蔗户,不一样的是,甘蔗的产量从前两年的13万吨增产到2012/2013年榨季的17万吨。靠的是什么?
“没有落后的群众,只有落后的管理”
作为甘蔗基地农场,提高单产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没有落后的群众,只有落后的管理”。2011年,时任场长梁胜林曾在管理人员会议上强调。他认为,要提高甘蔗单产,必须从班子决策和管理人员抓起,而切入点就是转变管理人员的思想观念,只有让管理人员切切实实地为职工服务,引领职工科学种蔗,才能一年一小步,三年一大步,实现甘蔗总产17万吨的奋斗目标。
——在班子决策上,六大措施成为了黔江发展现代农业“强筋壮骨”的良方:加强水利设施建设,进行土地连片调整,实施“沃土工程”,优化品种结构,开展甘蔗生产劳动竞赛,推进机械化进程。
——在管理队伍建设上,博采众长,借他山之玉以攻石。每逢甘蔗种植重要阶段,场领导都会亲率各分场管理人员和职工代表到兄弟农场取经,积极寻求甘蔗种植的良剂良方,不断博采众长:在良圻农场学习早种早管,在昌菱农场学习酒精废液还田,在西江农场学习良种引进,在新兴农场学习施肥等苗……各分场管理人员将学习所得向广大职工言传身教,引导职工不断推行良种良法,提高种蔗水平。
——在分场管理制度上,以产量定输赢。管理人员所种的蔗地被列为本分场的示范田,报酬与分场甘蔗产量挂钩,管理称职与否交由分场职工打分。
——在细节管理上,狠抓水利建设这个“龙头”。由于地处桂中旱区,黔江农场十年九旱,水利是每年重点工作的重中之重。农场每年都投资200万元以上为各分场新建水利设施或维修原有渠道,不断完善设施。到2013年止,全场可喷灌面积达到9400亩,水渠直灌面积达到7500亩,占总面积的84.5%,极大改善了职工生产条件。
2011年黔江遭受持续干旱,水利设施发挥了巨大作用。各分场直灌、泵站抽灌、喷灌、小水机抽灌齐头并举,仅6、7、8三个月灌溉面积就达59100亩次,每亩灌溉2.96次,当年九月,全场甘蔗满眼翠绿,茎长株高,丰收在望。而附近邻村的甘蔗则干涸板结,叶片干枯,几乎没有绿叶,早已停止生长,整片蔗地株高不足1.2米。附近村民不得不服:“现在看上去长得最顺眼的甘蔗,都是农场的”。以至于时任来宾市委副书记景宪法屡次在农业工作会议肯定黔江农场抗旱工作突出,来宾市电视台及武宣县电视台记者均到黔江农场采访灌溉进展情况。
“我们的队干部,都是好样的”
“你对你们分场的管理人员有什么意见吗?尽管提,我们保密。”面对农场考评小组的提问,绝大多数分场的职工们都毫不迟疑地说,“没意见,我们的队干部做得够好了。”
职工们之所以交口称赞这些“队干部”,那都是有因有故的。五分场就有一个队干部“摊派”的故事。
韦光速原是场宣传干事,2011年11月份到五分场任副主任,因为没完成产量任务,同其他队干部一同被扣罚了一千多元,心里又气又急又不服。但着急上火不能解决问题,经冷静分析查对,他在三分场寻到了“真经”——土质同五分场一样贫瘠的三分场,经过几年的喷淋酒精废液和施放滤泥试点,土质大为改观,单产比五分场高出许多。以三分场的成功实例为基础,农场及时出台政策,大力实施“沃土工程”,推广滤泥施放改土和酒精废液淋蔗。
尽管不时开会宣传动员,到职工家访谈心,但大家不是嫌放滤泥费工费力,就是嫌淋废液麻烦,无人响应。眼看着一年又要过去,五分场队干部只能硬性摊派,把放滤泥的运费和人工费分摊到每个岗位上。没想到,当年分场增产甘蔗6000多吨,这下大家全都服了,对队干部的抱怨烟消云散。现在,大家都争着放滤泥淋废水,有的直接就到路口等着,见车就带到自家地里了。“如果不是那年的‘摊派’,我们的产量肯定不会那么高,队干部真是为我们着想。我们现在都听队干部的,叫我们做什么,我们就做什么。”
因为真心实意地为群众着想,队干部都很受信赖。
以前抗旱,大家都急着抢水,纠纷时有发生。这几年,分场发动大家未旱先灌,既错开抗旱高峰,又避免久旱伤蔗,大家都顺心了,甘蔗受灾损失降到最低。
“现在我们队淋废水放滤泥,不用看,队干部帮记着呢,到时候有公示。”五分场的职工说。
“队干部是尽力为我们做事的,只要能办的都给办,不能办的,一解释原因,我们就理解了。”八分场的职工说。
“我们的队干部爱走工地,看到地干了就让我们灌水,看到有虫子就叫喷药,有草荒就叫打草。其实我们自己也懂,可是队干部提醒一声,就觉得特别暖心。”十分场的职工说。
“去年大旱的时候,我们开动喷灌工程,全分场淋了400多亩,队干部的地一滴水也没淋。如果后来不下雨,他们可就惨了。队干们都是先考虑职工,让人感动。”十一分场的职工说。
职工家里有个红事白事,第一个想到的也是队干部,总不忘请他们帮忙拿主意。队干部就成了厨师、接待、管家,忙前忙后,比主人家还累;碰上急事,队干部二话不说,直接开自己的车把人送到目的地;榨季砍甘蔗,没空出门,职工们缺肉少菜,甚至甘蔗绳、香烟,都让队干部从县城帮捎,一户买一样,就把小车塞满了……
队干部与群众的心贴近了,工作好做了,新技术新要求很快得以落实,甘蔗产量自然提上来了。五分场原来产量不到19000吨,推行滤泥改土和喷淋后,甘蔗产量年年递增,2011/2012年榨季达到25000多吨,2012/2013年榨季达到29000吨,是全场增产最多的分场,获得全场的最高目标任务奖。十一分场因为品种结构优化调整,产量从9000吨提高到12000吨。全场甘蔗连续五年增产,2008~2012年甘蔗总产74.73万吨,比前五年(2003~2007)产量65.37万吨增加9.36万吨,相当于新增五个分场,再造蔗地14000亩。2012/2013年榨季,黔江农场进厂原料蔗突破17万吨,创历史最好水平,获广西农垦糖业集团2012年甘蔗基地农场生产评比第一名。
“我骄傲 ,我在农场种甘蔗”
在黔江农场,因种植甘蔗而闻名的人物不少,有获“五一”劳动奖章的覃惠芬,有获农垦“种蔗大王”的张冠拔、陈帅忠、陈桂田。每年因甘蔗高产获得来宾市、武宣县先进个人也不在少数,许多分场职工的手里都有几本表彰证书,不是高产奖,就是蔗王奖,可谓是物质精神财富双丰收。
五分场种植户赵宏吉,是一名外来租赁人员,老家在附近农村。1994年到农场种甘蔗。他的口头禅是“人勤地生金”。夫妻俩三天能砍一车甘蔗,砍蔗连装车,一天能收入250元。到农场种蔗30年,从整地开行到蔗种消毒,从地膜覆盖到破垄松蔸,从蔗叶还田到病虫害防治,样样精通,步步在前。八月份放壮尾肥,年底种完盖膜过年。这几年参加农场的生产劳动竞赛,年年都增产,还获得了2011、2012年分场家庭农场奖。回到老家,别人听说他是在农场种蔗的,先是敬了几分,再听说是获奖的,更是佩服,别提多有面子了。
“因为在农场种蔗有技术,所以产量高,走到哪都特别有底气!”得意之情溢于言表。
像赵宏吉这样以农场为荣的人还有很多很多。
因为有关注民生的场领导班子,因为有一心为民的管理人员,因为有踏实肯干的职工群众,农场17万吨甘蔗的目标得以提前实现。
因为种好了一根蔗,搞活了经济一盘棋,黔江农场先后获得农垦局“效益贡献奖”、“企业管理优秀单位奖”,“自治区农垦文明单位”,“自治区和谐企业”,“区农林水利系统劳动关系和谐企业”;2013年,荣获“全国农业先进集体”称号,这是继1990年获农业部“全国农业丰收二等奖”后再次获得全国性的表彰。正是有了这样的底气,黔江农场场长杨桂明说,“我对2014年农场甘蔗实现单产8吨,完成15000亩的“双高”基地建设很有信心。”
勤培沃土地生锦。我们有理由相信,富裕文明和谐的“黔江梦”会一步步变成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