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广西农垦管区的“老牌”柑桔农场,已有40多年柑桔发展历史的源头农场,始终备受关注。如今,一个名为“双园制”的改革再次让源头成为管区关注的焦点。
什么叫“双园制”?为什么推行“双园制”? 职工对“双园制”的反应如何?带着这些问题,记者来到源头农场寻找答案。
形势严峻,改革迫在眉睫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从1995年推行果园经营权内部转让改革后的10多年间,源头农场柑桔产业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期”,其经济效益一度令管区兄弟单位艳羡。2005年至2008年,该场每年在银行的存款都在300-600万元之间,可谓小富康乐。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四川广元相继发生柑桔食蝇重大疫情,直接导致该场柑桔出口订单大幅下降,柑桔售价下跌,柑桔严重滞销。同时,为了确保项目建设的投入,该场相继从银行贷款1286万元。2010年,受严重春霜突袭,全场柑桔几近绝收,为确保企业正常运转,该场再次贷款。至此,该场贷款总额达1885万元。2012年偿还300万元后,目前仍有未还贷款1585万元。巨额的负债,让源头农场财务费用逐年增高,加上日益增长的各种社会性支出,该场经济逐渐入不敷出,企业运转陷入十分困难的境地。
受多重不利因素的叠加冲击,在生产成本大幅上涨而柑桔售价不涨反跌的情况下,该场大部分岗位处于微利甚至亏本经营的状态,职工发展柑桔产业的信心开始动摇。再加上此前签订的经营权内部转让合同,大部分将于2014年年底到期,在新的方案出台之前,改革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
这时,不少职工萌生出别的岗位管不好,哪怕自己管得再好也可能是“白搭”的思想:一方面,黄龙病是柑桔的天敌,只要有一个岗位爆发,周边岗位就别想独善其身;另一方面,万一政策有变,辛辛苦苦管好的岗位就可能让懒人坐享其成,而自己则可能成为要收拾某个烂摊子岗位的“倒霉蛋”。于是,部分职工逐步减少投入,甚至放弃了对果园的管理,开始了“掠夺性”生产,导致全场柑桔果园管理落后面积不断增加,柑桔黄龙病发病率逐年提高。2009年,该场柑桔黄龙病发病率为5%,2011年提升到15%。与此同时,还出现了严重的职工无故拖欠土地承包费的现象。2008年-2011年,职工拖欠费用逐年上升,即便实行了收费考核制度,加大了收费工作力度,2011年仍然出现欠款212万元,最高达到286万元的状况。这对本来就已经十分脆弱的农场经济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柑桔产业进入了恶性循环的发展阶段,如果放任这种趋势发展下去,届时农场收回的将是一片片衰败的果园甚至是杂草丛生的荒地。而要恢复正常树势甚至重新种植、管理直至挂果投产,势必要付出更大的代价。柑桔是农场的支柱产业,搞得好不好,直接影响到职工的家庭收入,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形势严峻,改革迫在眉睫。怎么办?为了稳定民心,扭转不利局面,重振农场经济,该场领导班子研究决定:尽快拿出切合实际的改革方案。
群策群力,推行“双园制”改革
2011年11月下旬,源头农场柑桔销售工作已接近尾声。面对强烈的改革呼声,该场领导班子组织召开了全场中层管理人员会议,针对柑桔果园二次改革抛出了转让、续签和身份置换(即后来的“双园制”)3个方案供大家讨论,并要求在广大职工群众中间大力宣传,广泛征求意见。
2012年2月中旬,该场再次召开全场中层管理人员会议,听取收集到的职工群众反馈的意见。结果发现,“转让”方案的支持率几乎为零,“续签”方案也只有不到20%的人赞成,而绝大多数的意见都倾向于“身份置换”方案。于是,该场很快出台了《源头农场柑桔果园经营权“双园制”改革实施方案》初稿,并发放到职工群众中进行讨论,同时还认真征求了离退休老干部和农场老领导等多方面的意见。在区局企业管理处的指导下,经过1个半月的意见收集和研究,该场先后对方案进行了10多次的修改。3月29日,该场召开九届八次职工代表大会,对方案进行了讨论和审议,最终以69%的赞成票通过了方案。同年4月,经报区局批准,“双园制”改革进入过渡期,并将于2015年正式实施。
所谓“双园制”,就是采取“身份园”和“经营园”相结合的土地经营管理模式。例如,在职职工张三共承包经营20亩果园,其中有6亩为“身份园”(农场以5-6亩柑桔果园设为1个标准岗,每个职工的“身份园”设定为1个标准岗——编者注),农场对这6亩果园实行零收费;其余14亩为“经营园”,张三须上交承包费才能获得经营权。“身份园”,是张三农场职工身份的标志,放弃“身份园”就等于放弃农场职工身份;同时也是张三解决基本生活和社会保障的经济来源,他的社保费用须通过经营“身份园”所得自行全额承担。“经营园”,是除“身份园”外,张三根据自己的经营能力决定是否承包、承包多少,并通过上交承包费获得经营权的果园。张三退休后,须将6亩“身份园”的经营权无偿交回农场,也可继续承包管理,但此时的“身份园”已自动转变为“经营园”,和其他14亩“经营园”一样,张三须向农场上交承包费。
顺应民意,改革成效初显
据悉,“双园制”改革进入过渡期一年多以来,职工反应平和,新合同的签订工作进展顺利,土地承包方面也没有出现大进大出、大起大落的现象,整个局面平顺而稳定。
当记者来到该场五队果园时,职工唐仙亮正顶着日头悉心照料“年幼”的柑桔果苗。他有8亩岗位地,原先种朋娜脐橙,产量低、卖价低、效益差,再加上承包合同即将到期,农场下一步怎么走还不清楚,管理起来积极性不是很高。去年3月“双园制”改革方案出台后,他心里亮堂了许多。12月,他毅然投资3万多元,对脐橙进行淘汰,改种特早熟温州蜜柑。据估算,从砍伐脐橙到收获蜜柑,他至少要投劳4年、投资近10万元,但这丝毫都阻挡不了他的干劲。除了下定决心管好8亩岗位地,他还把一些边角地充分利用起来,使果园管理面积达到了近10亩。为了增加收入、补贴开支,更好地搞好果园管理,他还利用果树幼苗间的空地套种起了西瓜和辣椒。2015年,“双园制”改革正式实施后,他这10亩果园中将有6亩作为“身份园”,享受免费承包经营的待遇,只有4亩需要向农场上交承包费。他说,无论是“身份园”还是“经营园”,管好了,收益的都是自己,所以他会用心管理。
像唐仙亮这样,果断对果园进行更新换代,生产积极性出现巨大转变的,光在五队就有6个岗位,在整个农场共有十几个。如今,以他们为典型代表,源头农场广大职工一改前两年的犹豫、懈怠,果园生产管理热情高涨。
该场二队职工冯建国夫妇共承包了15亩果园,每年至少也能赚七八万元。不过他说,他现在已经不单纯追求产量、产值和利润这些了,关键是要保证投入,抓好管理,保持树势,提高果树抗击天灾和病虫害的能力,然后再努力提高品质,按照质量可追溯体系的要求抓好每一项工作。只有这样,才能让这些“摇钱树”产生源源不断的效益。
关于“身份园”的面积问题,他认为这是农场经过认真研究、慎重考虑后确定的,个人利益终究要与集体利益综合考虑——农场的土地就那么多,“身份园”扩大多少就意味“经营园”要缩小多少,这个比例一旦超出科学的范围,对企业的长远发展十分不利,这与改革的初衷不符,所以从长远来看,现行的“双园制”改革方案还是可以接受的。现在,他只想一心一意地把果园管好。
正是有了许许多多像唐仙亮、冯建国这样的职工的理解和支持,“双园制”改革各项工作才得以顺利推进。目前,该场已与承包(租赁)户签订“双园制”改革承包(租赁)合同699份,约完成应签合同总数的97.49%。其余18户因在农场有欠费,暂时没能签订。2012年,该场共清收承包费等各种款项613万元,极大缓解了农场的资金压力。同时,该场柑桔树势逐渐恢复,果园管理落后面积逐渐减少。
信心倍增,“双园”新酿飘香
“‘双园制’改革,就像一坛新酿的米酒,已经开始飘香了,时间越长,会越陈越香!”这是该场场长苏树发常常对班子其他成员说的一句话。
在苏场长心里有一笔明细账,那就是“双园制”改革的可预见效益:2012-2014年改革过渡期间,该场土地承包费收支差额将从-7万元增至45万元;到2015年改革正式实施,地还是那片地,但这个数额将弹升至187万元,2016年191万元……土地经营效益呈现出节节攀升的趋势。
“以这种趋势为基础,我们的‘212’发展计划将很快变成现实!”这个“212”,是指以“双园制”改革的顺利实施为基础,通过土地承包(租赁),每年收入200万元以上;通过发展第三产业,每年物业收入100万元以上;通过运作果业公司、塑料筐厂和农资服务中心,每年收入200万元以上。届时,该场每年将有500万元以上的收入,确保企业能够真正靠自有资金运转。而这,还只是当前源头农场的基本目标,下一步的目标是把“212”发展成“223”,甚至更大。
不知不觉,太阳已经偏西。苏树发场长兴致勃勃地带领记者,到该场危旧房改造项目、塑料筐厂和果业公司参观。每到一处,他都详细介绍有关情况,举事实、摆数据,思路十分清晰……
夜已深,忙碌了一天的职工早已入梦,整个源头农场场部万籁俱寂。田野里,隐约传来几声蛙叫和虫鸣。盛夏的柑桔果园,孕育着丰收的希望,孕育着一个美好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