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春暖花开,位于南宁市北郊的广西亚热带作物研究所(简称“热作所”)景色怡人、生机盎然。夜幕降临,生活区广场上漾起欢快的音乐,离退休职工伴随着乐曲翩翩起舞,笑意盈盈;灯光球场上,职工篮球、气排球开赛,激战正酣;孩子们在一旁嬉戏的笑闹声,四处飘荡……
走进热作所,赏心悦目的人居环境让人眼前一亮。通过与老中青三代热作人的攀谈,则让人不由得循着心的轨迹,触摸到热作所60多年发展跳动的“脉搏”。
王春田:从身陷窘境到踏上坦途
王春田,今年59岁,副研究员,热作所副所长,国家麻类产业技术体系南宁试验站站长,1978年到热作所工作,至今已有35年。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自治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中,作为科研院所综合改革试点单位,热作所人员工资由财政拨款70%,自筹30%。但由于该所主要从事农作物的基础研究,创收能力有限,致使自筹部分工资无法正常发放,导致科技人员严重流失,科研工作难以正常开展。
“当时,真是难呀,很多科技人员为了维持生计,不得不办理停薪留职,自己出去创业,或到别的公司打工……”回忆起热作所那段最艰难的历史,王春田语气低沉。
直至2002年,在新一届领导班子的努力下,热作所体制机制得以重新定位,理顺人员编制,职工工资由财政部分拨款转变为全额拨款,科研岗位重新聘任。从此,该所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
——通过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整体提升科技人员科研能力和人才素质。热作所主动与企业、高校、科研院所进行合作,积极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与美国、哥伦比亚、泰国、越南、菲律宾、台湾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长期友好的科研合作关系,先后派送科技人员78人次到美国等国家参加学习培训。此外,成功承办了“第九届亚洲木薯研讨会”和“发展中国家智力引进与农业产业化发展官员研修班”等大型学术交流活动。
——通过整合科研人员研究方向,组建了从事木薯等能源作物,甘蔗等糖料作物,龙眼、芒果、番木瓜等果蔬作物,剑麻等麻类作物和姜黄等中草药作物的引种、选育种及栽培,以及农产品加工与检测研究队伍,在传承特色优势科研产业基础上,大力开拓研究新领域,形成了“百花齐放”的格局。
——通过探索内部管理机制改革,实行所党委领导下的“三会”管理模式,即所务管理委员会,负责行政事务重大事宜决策;所学术委员会,负责科研重大事宜决策;职工代表大会负责监督和审议涉及全所重大事宜。实行“双向选择、竞聘上岗”制度,按照“定岗、定编、定责”和“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打破了原有的内部机构设置、人员岗位设置和用人模式,鼓励每个科技人员结合自己的兴趣、特长,到最适合的岗位去,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同时,出台了《广西热作所科研管理暂行办法》等激励措施,对出项目、出成果、出论文、出专利等给予重奖,充分调动广大科技人员踏实搞研究、努力出成果的积极性。
梁声侃:从蜗居旧平房到拥有两套房
43岁的梁声侃,现任热作所办公室主任。
1994年,大学刚毕业的他提着行李走进热作所大门时,看到整个所部都是平房,树影后两层高的办公楼成了当时的“地标”, 简陋而破烂的旧礼堂成为他踏入社会的第一处“蜗居”。
2006年,他告别平房住进楼房。2008年,他拥有了两套新楼房。“真是做梦都没想到啊,当年简陋平房的生活现在还历历在目呢……”人到中年的感慨兴奋而激动,这幸福与朝夕相处的热作所息息相关。
“人为百业之基”。热作所地处偏远,为了留住人,领导班子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职工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设身处地为职工解决实际困难,做到发展为了职工、发展依靠职工、发展成果与职工共享,使职工在发展中获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凝聚了人心,构筑了和谐稳定的内部环境,促进科学与人文的全面发展。
在住房方面,仅2003-2009年,该所共投资5444万元,先后建造12栋总面积4万多平方米的楼房,让全所职工彻底告别低矮无厕的平房,住上宽敞明亮的楼房,圆了职工的住房梦。目前,危旧房改住房改造(一期)工程项目正在紧张施工,共391套62060平方米,预计今年年内全部竣工;在基础设施方面,该所先后修建了所部大院内主干道、灯光球场、停车场和室内球馆等,还争取上级拨款重新装修老龄委(社区),成立了老人日间照料中心,职工的生活配套设施更加完善;在环境美化方面,自2005年以来,自筹资金共投入110多万元,种植各种乔木2052株、灌木3827株、地被植物13000多平方米、草坪近18000平方米,绿化总面积近32000平方米,所容所貌焕然一新,人居环境不断优化。
为了丰富职工业余生活,该所经常组织开展主题鲜明的文化活动。例如,“三八”妇女趣味活动大竞赛、“五 四”科技青年农垦行、“八一” 军民共建联谊会、“迎国庆”职工气排球比赛、“贺新春”游园活动等。
环境变美了,生活变好了,活动变多了,天地变宽了,人心也就变齐了。计较个人得失的少了,考虑发展大局的多了,献计献策的多了。在全所人员的共同努力下,该所先后荣获“自治区文明单位”、“自治区和谐单位”、 “自治区卫生先进单位”、“广西农垦和谐单位”、 广西农垦军警民共建标兵单位”、 “南宁市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在家庭温馨、社区和谐稳定的环境下,广大科技人员把全部心思都放在了科研上。
覃剑峰:从留不住人才到青年才俊聚集
覃剑锋,今年34岁。2008年,他研究生毕业后到热作所办公室工作,2012年通过竞聘上岗任热作所经济作物研发中心副主任,从事烟草研究工作,同时启动杨桃研究的基础性工作。
“以前,热作所引不进博士,都是一来就走。可是这两年,我们每年都引进了1名。人才队伍呈现出年轻化、高学历、高水平的发展态势……”年轻热作人的自豪与激情溢于言表。
研究所要发展壮大,科研能力要提高,人才引进是关键。为此,热作所积极探索内部管理、人才队伍建设的有效机制,坚持以事业留人、以感情留人,让职工与单位同进步、共发展,打造了一支实力雄厚、朝气蓬勃的科技人才队伍,为科研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提供人才保障。
该所通过改善职工工作和生活条件,采取优先安排住房和奖励安家费等措施大力吸引人才,公开招录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使科技队伍不断壮大。现有在职职工262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14人。先后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4人,广西优秀专家1人,广西有突出贡献科技人员2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岗位科学家1人、试验站站长2人,广西芒果产业创新团队栽培岗位专家1人,广西第一批特聘岗位专家1人。柔性引进国内外教授、博士等高层次人才16人,外聘“长江学者”为所学术委员会专家,研究队伍得到了不断充实与稳步提升 。
以人为本凝聚的科技力量在持续“发酵”:研究领域从过去单一只搞剑麻、芒果,拓展形成了芒果、木薯、甘蔗、澳洲坚果、烟草等多领域并驾齐驱的格局;科研经费和项目屡创“历史新高”——近10年来,该所项目经费年均都在1000万元以上,其中2007年达到了3000万元;基础设备和设施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种精密的先进仪器设备逐步备齐,其中农业部亚热带果品蔬菜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的设备价值已达到1000多万元。
同心同德,锐意进取铸辉煌
“人心齐,泰山移”。热作所全体职工与时俱进,锐意创新,在“科研立所、资源富所、管理强所、人文振所”理念的指引下,实现了跨越发展,科研工作成绩斐然。
——科技成果数量与档次不断提升。2002-2012年,共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项,省级科学技术进步奖、技术发明奖三等奖以上奖项12项,取得鉴定成果15项,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7项,通过新品种审定或登记26个,发布实施标准26项。特别是今年1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该所再次捧回金灿灿的“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证书。这是热作所近4年来第二次荣获此项奖励。这在自治区农垦局直属单位乃至广西科研机构中都是十分罕见的。
——作物种质资源更加丰富多样。现建有亚热带植物科普园、缩影园、棕榈园、名特优稀水果示范园和龙眼、荔枝、芒果、澳洲坚果、木瓜、剑麻、木薯、杨桃、姜黄、菠萝、甘蔗等种质资源圃及科研试验基地共100多公顷,建立了10多个区域作物品种资源圃,引进收集和保存各类作物品种资源2000多份,其中木薯优良品系30多个,种质资源580份;澳洲坚果67份,芒果350份,荔枝71份,龙眼56份。该所已发展成为中国重要的热带、亚热带作物种质资源保存基地。
——科研平台更广阔。现拥有3个国家级基地,即国家科技部木薯育种栽培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广西现仅有5个国家级国际合作基地)、国家外专局木薯引进与利用示范推广基地、国家外专局澳洲坚果繁育与栽培示范基地;3个国家级实验室,即国家非粮生物质能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木薯规模栽培技术研究室、国家非粮生物质能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木薯良种选育技术研究室、国家木薯产业技术体系栽培与植保研究室;2个国家级试验站,即国家木薯产业技术体系梧州综合试验站、国家麻类产业技术体系南宁剑麻综合试验站;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广西亚热带作物科技研究中心、广西千亿元糖业研发中心、广西木薯良种繁育中心、广西芒果良种繁育中心、广西澳洲坚果良种繁育中心等一批高起点的科研设施和平台。
——科研成果转化成效显著。该所在木薯、芒果、澳洲坚果、剑麻等热带作物的新品种培育、区域试种推广,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研究推广,农副产品贮藏与深加工技术研究,甘蔗培育技术研究,热作产业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研究制定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广西热作所选育的“桂热芒82号”(又叫 “桂七芒”)、“桂热芒120号”等新品种,已成为广西主栽和重点发展品种,累计推广7万多亩,新增产值8亿多元;选育的木薯新品种“gr891”、“木薯桂热3号”、“木薯桂热4号”、“木薯桂热5号”等,在国内的广西、海南、云南、贵州等省区推广,还被一些国内投资公司出口至缅甸、印度尼西亚、老挝、柬埔寨等国推广种植(这是国内自行选育的木薯新品种首次大规模出口国外种植),累计推广应用437.8万亩,累计新增产值13.05亿元,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实现了科技成果“种在大地上”。
惠风和畅生机盎,春色满园香正浓。面向未来,该所思路清晰,定位准确,致力抓好科研设施配套建设和人才引进培养工作,结合农垦产业发展,整合农垦产业资源,加快组建“广西亚热带果品蔬菜加工研究所”,增强核心竞争力,着力打造华南区域一流的科研院所,为我国热区和广西农垦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覃超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