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3月23日,《广西日报》以头版头条并配发评论的醒目方式,刊发了农垦建设新型小城镇的成果,说明农垦新型城镇化建设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符合人民群众的需要,也是农垦经济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本报全文转发,以飨读者。
阳春三月,微风习习。因为工厂离家近在咫尺,傍晚6时,49岁的陈洪忠才慢悠悠地出了厂门,溜达着回家。一路上,熟人朋友一句“陈班长,下班咯”的问候,乐得他眉开眼笑。
几年前,老陈还是明阳农场种枇杷的农工,如今已“变身”明阳工业区一家工贸公司动力车间的班长,城市生活让他幸福感大升:收入不错,一个月到手有3000多元,公司还帮买“三险一金”,解决了退休的后顾之忧……从农工转型为工人,推动陈洪忠人生“变轨”的,是广西农垦实施的新型城镇化战略。
近几年,广西农垦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主导产业,培育壮大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垦经济取得长足发展,带动农场职工收入水涨船高,职工“进城”的愿望日益强烈。农垦局审时度势,按自身特点做出规划,以各农场场部所在地为主体,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致力在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
广西农垦把产业转移和新型城镇化进程结合起来,依托农场土地资源和布局于各地市的区位优势,打造特色产业园区,为进城职工提供就业岗位,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近年来,广西农垦先后在毗邻南宁、柳州、北海和贵港市区的农场,打造出四大自治区层面的产业园区。同时,把48个农场分成8个片区,建设工业集中区、产业集中区和商贸集中区。引导项目建设向园区集中,形成产业集群,推动经营农场向经营园区转变。截至2012年底,农垦14个园区规划总面积318.8平方公里,共引进企业760多家,实现经营总收入645亿元。园区经济为两万职工群众提供了充足的就业岗位。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住房。在推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广西农垦累计投入42.75亿元实施民生安居工程,48个农场共5.16万户列入国家和自治区保障性安居工程计划,并加强生活基础设施配套、危房改造、饮水安全、道路交通、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等民生建设。立新农场在旧房改建及职工拆迁安置中,建设的商住房、公寓房已竣工使用。该场还与地产公司合作开发300亩土地,规划建设职工安置小区,内设超市、人工湖、休闲广场等,完工后将成为富川最大、最好的花园小区。明阳工业区让农场职工享受工业区开发建设的成果,自筹资金建成商住小区一期工程住宅楼5栋348套,安置拆迁户职工。该园区还启动了占地1500亩的旧房改造,开发小区二期项目、空港经济圈综合服务配套项目等,把园区建设成为宜工、宜商、宜居的现代化空港新城。
如今,在广西农垦48个农场场部,正崛起一座座新型小城镇,成为管区区域性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中心。大批农业职工逐步聚集农垦新城镇,转向工业、服务业,生活方式逐步城市化,享受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广西日报》记者 邓萍 本报记者 黄群)
短评
推进城镇化,关键是提高质量
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自治区政府提出“十二五”期间广西城镇化发展新目标:经过5年建设,广西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较大改善,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形成城镇化水平较高的城镇体系新格局,力争到2015年全区城镇化水平达50%左右。
然而,当前所言的城镇化,不是简单的城市人口比例增加和面积扩张,而是在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由“乡”到“城”转变的新型城镇化。
因此,推进城镇化,关键是提高城镇化质量,着力提高内在承载力,实现产业发展和城镇建设融合,让进城务工者逐步融入城镇。要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就业制度,完善进城务工人员社会保障制度,促进落户的农民在各方面享有与当地居民同等的权利。
广西农垦推进新型小城镇建设的实践,正是通过加快产业聚集,实现新城镇与产业园区同步建设,并结合安居工程建设,建立和完善住房、就业、社保、教育、医保、卫生服务保障体系,使落户城镇的农业职工实现了人的城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