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治区副主席陈章良出席纪念大会并作重要讲话。农业部农垦局副局长胡建锋、自治区农垦局局长刘刚、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院长王庆煌、广西科技厅副巡视员彭枝、台湾屏东科技大学农学院院长颜昌瑞、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所长熊和平出席纪念大会并致辞。海南、广东、四川等省农业科学院和自治区相关厅局的领导出席大会。自治区农垦局副局长杨海空主持会议。出席会议的还有自治区农垦局领导罗永魁、杨伟林、甘羽翔、谢可年,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黄党源等。
自治区副主席陈章良作重要讲话
陈章良副主席在讲话中,代表自治区人民政府对热作所建所60周年表示热烈祝贺。他指出,热作所60年发展可谓“风雨兼程,成果累累”,对广西乃至全国热带农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站在新的起点,他对热作所的发展提出了五点希望。一是提高认识,继续努力。要充分认识到热作研究工作的重要性,进一步加大科研工作力度;二是增强危机感和责任感,加快研究进度。要着力提高热带、亚热带农产品单产和品质,推动热作研究工作水平更上一层楼;三是要积极参与成果推广与应用,确保“论文写在大地上,成果落在农民家”;四是加大食品加工方面的科研工作力度,争取拥有一个食品研究所,为广西食品加工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五是加强人才培养,为科研队伍注入新鲜血液,不断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胡建锋副局长在致辞中,代表国家农业部农垦局对热作所建所60周年表示祝贺,并对一代代热作人对农垦事业的发展所作出的巨大贡献给予充分肯定,希望大家继续发扬“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的农垦精神,抢抓机遇,扎实工作,再创辉煌。
刘刚局长在致辞中代表自治区农垦工委、农垦局、农垦集团公司,向热作所建所60周年表示祝贺,向为热作所和农垦科技事业发展作出贡献的老前辈、老同志和广大干部职工表示亲切的问候和崇高的敬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对热作所未来的发展,他提出了三点要求:一是要推动科技创新取得新突破。要面向农垦产业的需求,发挥科研人才集聚优势,加快热作所创新团队的建设。坚持以产业为主线,投入专项经费,明确科研岗位,落实工作任务,完善考评制度,力争在木薯、芒果、澳洲坚果、甘蔗、农产品加工等优势特色产业新品种培育、病虫害防治、配套栽培技术以及冷藏加工等方面有新突破;二是要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充分发挥科研人才的引领作用,培育和建设一批具有特色功能重点实验室,加快重点产业关键设备引进,大力提升科技装备水平,集中力量在具有比较优势的领域,打造一流的华南地区亚热带作物研发基地,按照“一个特色产业、一套研发机构、一个专家团队”战略,着力加快创新体系建设,努力提高科技贡献率;三是要进一步提高科技人员的待遇。落实工资倾斜和绩效工资政策,切实提高科技人员的政治待遇和生活水平。
刘刚局长强调,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和农业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农业生产进入了高成本时代,广西农业发展亟待加快转型,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亟待增强,这对农业科技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热作所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也承担着更加光荣艰巨的任务。希望热作所广大干部职工全面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和“
会上,刘刚局长与王庆煌院长共同为“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广西亚热带作物科技研究中心”揭牌。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广西亚热带作物科技研究中心”揭牌仪式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院长王庆煌、广西科技厅副巡视员彭枝、台湾屏东科技大学农学院院长颜昌瑞、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所长熊和平在会上致辞,对热作所建所60周年表示祝贺。
热作所所长黄强介绍了该所建所60年来所取得的发展成就。
近年来,热作所明确“以种质资源为科研立足点”的发展思路,着力开展热带、亚热带作物种质资源的收集和保存工作,围绕种质资源保护和创新利用,开展生物技术、农产品贮藏保鲜加工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等科学研究。经过多年的积累,该所形成了以丰富的种质资源保有量为核心竞争力的特色优势,共收集保存国内外热带、亚热带作物种质2000多份,先后建成和完善了木薯、荔枝、龙眼、芒果、澳洲坚果、龙舌兰麻等10多个区域作物种质资源库,各类农作物优质基因资源种质存量居全区乃至全国存量的前列,已发展成为中国四大热带、亚热带作物种质资源保存基地之一。该所占地面积500多公顷,建立有亚热带植物科普园、缩影园、棕榈园、名特优稀水果示范园和龙眼、荔枝、芒果、澳洲坚果、木瓜、剑麻、木薯、杨桃、姜黄、菠萝、甘蔗等种质资源圃及科研试验基地共100多公顷。丰富的种质资源,为农业生产提供了优良作物育种物质基础,也成为广西重要的亚热带作物科普教育基地。
在进一步发掘和提升自身特色优势的过程中,该所通过科研项目的实施搭建了一个特色突出、交流通畅的科研平台。一方面,以种质资源创新利用为切入点,对木薯、甘蔗、芒果、澳洲坚果以及烟草等作物,开展涵盖品种选育、栽培技术、保鲜加工等领域的研究,进而打造了一系列较高水平的研发平台。目前,该所共设有8个研究室、5个试验基地、2个试验站、9个研究中心,其中就建设有作为国家部级重点检测中心的“农业部亚热带果品蔬菜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而该所建设的“广西亚热带优势作物繁育与栽培技术重点实验室”,开展植物生理生化与分子生物研究,将种质资源优势与研发技术优势有机结合,大大缩短了新品种的研发周期,已先后承担“高淀粉产量木薯分子育种技术研究”和“高淀粉、抗逆、抗病能源木薯和甘薯转基因育种研究”等重大科研项目。同时,随着该所木薯、甘蔗科技研发优势的日益凸显,广西木薯研究所、广西糖业研发中心等一批自治区重点产业研发平台先后落户该所,在服务“三农”和促进全区农业发展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另一方面,以种质资源合作研发为联接点,充分调动和利用国内外积极因素,搭建了一个热带、亚热带科研合作交流平台。多年来,该所积极探索“走出去,引进来”的科研合作模式,与哥伦比亚、缅甸、越南、泰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尼日利亚、美国、台湾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农业研究机构和科研院校保持着长期友好的科研合作关系,成为国外科研院所与广西开展学术活动的重要联接点,并于2009年获国家科技部“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基地”授牌。
数十年的努力,结出了丰硕的科研成果。该所先后承担国家、自治区及国际热带农业中心重点项目138项,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或实用新型专利13项,获得科技成果奖共93项。其中,仅2007-2011年期间,就获得国家级科技奖3项、省部级科技奖14项,并有100多项科技成果得到推广应用,一批特色作物品种及其配套栽培技术、生物技术、农产品加工技术等科技成果在热带、亚热带区域大面积推广应用,或技术转让。近年来,在热带、亚热带区域经济建设和农业发展中,该所建立了160多个推广网点,木薯、澳洲坚果、芒果、剑麻、龙眼、甘蔗、木瓜、姜黄等优良品种及先进生产技术累计推广应用面积达200多万公顷,技术覆盖率达65%,累计增加社会经济效益300多亿元。该所选育的木薯优良品种gr891和gr911,在国内累计推广面积60万公顷,增加社会经济效益50亿元,成为广西农业产业发展强有力的科技引擎。
大会现场
下一步,该所将以“科研立所、资源富所、管理强所、人文振所”为发展理念,逐步建立适应广西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特色研究体系,形成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研究机制,富有活力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人才辈出和人尽其才的管理机制,进一步开展木薯、澳洲坚果、芒果、剑麻、甘蔗、番木瓜、菠萝、姜黄等特色产业的研究,为亚热带特色农业提供更多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及先进适用的生产技术,抓好农产品质量检测服务体系建设和扩宽农产品检测领域,为建设具有专业特色、华南区域一流的科研院所而努力奋斗。
会议签订了4项科技合作协议,表彰了一批建所功勋人物和先进工作者。(沈毅平覃超恒)
来源:广西农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