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据点”,是永新畜牧实施新的发展战略的一个缩影。2011年末,围绕农垦工委、农垦局、农垦集团提出打造畜牧50亿产值企业的要求,永新畜牧提出了“实施三大战略,做稳做强做远”的奋斗目标。这“1+1+
深耕主业,在巩固根基中“做稳”
一直以来,永新畜牧坚持把生猪养殖作为自身发展的主业,通过精细化管理养好猪,为集团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打下了稳固的根基。
“十一五”期间,永新畜牧存栏生猪18万头,年出栏商品猪30多万头。经济总量年均增长10个百分点以上,其中销售收入从7.82亿元增加到13.73亿元,增长了75.58%;利润从243万元上升到1.61亿元,增长65.26倍;总资产由2003年的1.72亿元增长到3.35亿元,增幅达95.93%。多项核心技术居于国内同行业领先水平,被评为全国养猪百强企业和国家核心育种场。“永新源”猪肉荣获“广西名牌产品”和“中国品牌猪”,以及“建国以来广西60最具影响力品牌”等称号。
2011年,永新畜牧生猪存栏19.63万头(不含幅射农场、农村),出栏33.25万头,完成利润5000多万元,超额完成区局下达的目标任务,实现了“十二五”的开门红。
转型升级,在种猪主导中“做强”
做企业,不怕没有产品,也不怕没有销售,怕只怕形不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近年来,永新畜牧不断加大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力度,持续扩大高附加值种猪的养殖规模,把主要精力放在种猪的生产、管理和布局上,紧扣种猪高品质、高性能、高效益的特点,着力增强种猪在提升集团核心竞争力中的集聚效应,努力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带动集团经济迅猛发展。
“十一五”期间,永新畜牧累计向市场提供瘦肉型优质种猪14万多头,直接和间接改良生猪360多万头,带动3万多户农民养猪致富,“公司+基地+大户”年出栏商品猪360多万头,实现销售收入约30亿元,人均增收5000-6000元。2011年,永新畜牧种猪销售同比增长17.56%,出栏数占总出栏数不到10%的种猪,其产生的利润却占到主营利润的50%以上。种猪已经成为永新畜牧主要的利润来源,成为做强做大产业龙头、辐射带动农村农民致富的主攻方向。
在永新畜牧良圻第四原种猪场,记者看到这里建设有300头规模的公猪站、400头基础母猪头胎母猪场、1200头基础母猪经产母猪场与配套保育育肥场。据悉,种公猪站在国内首家应用高效空气过滤系统,能有效阻止蓝耳病、猪瘟、伪狂犬、喘气病等传染病的感染。猪场采用分胎次饲养、大跨度设计、水泡粪、自动喂料、环境自动控制等工艺,是国内最先进的现代化原种猪场,实现了健康、高效、节约、环保、低碳养猪。
在柳州,随着来自美国的485头spf原种猪入住新兴月亮塘原种猪场,标志着该猪场正式投产运行。此外,西江原种猪场己通过验收,并于2011年6月正式投产使用,良圻第五原种猪场、梧州新利原种猪场、金光松树岭原种猪场正在加快建设中。随着这些原种猪场的建成并投入使用,永新畜牧将形成以生猪养殖为基础,以良圻、梧州、新兴、西江和金光等“多足鼎立”的种猪产业为主导的良性发展格局,打造“中国养猪业航母”宏伟目标的实现也将指日可待。
资本运作,在凝聚力量中“做远”
在商场如战场的今天,靠单打独斗绝非上策。只有优势互补、多方合作多赢,凝聚力量、抱团突围,才能在市场上站稳脚跟、走得更远。而在养猪业飞速发展的当下,永新畜牧正面临着“用地紧缺,发展空间狭窄”和“资金紧缺,发展后劲不足”等严峻挑战,单靠自身力量来发展,轻则速度缓慢,重则错失发展良机。
为此,永新畜牧在“三大战略”中作出了“资本高效运作,做远农垦猪业”的战略决策:一方面,以产业化经营为核心,坚定不移地实行“公司+基地+大户”的模式;另一方面,以合作共赢为前提,加强与农场的合作,充分发挥农场的土地资源优势和组织优势,大力发展农场养殖基地;第三,通过母公司上市融资,为做稳做强做远永新畜牧筹集充足的资金。
——与农户合作方面:以畜牧集团为主导,以养猪基地为依托,辐射发展养猪大户,“公司+基地+大户”的发展模式在永新畜牧已经日趋成熟,效果显著。“十一五”期末,永新畜牧已签订合同的养猪大户有96户,生猪存栏2.1万头,出栏6万头。其中,良圻原种猪场发动农户严格按照统一要求代养商品猪,并按规定付给农户代养费(每出栏一头猪,农户获利50元以上)。这使得猪场在减少固定资产投入的情况下了实现了可持续发展,而农户也达到了投资少、风险小、见效快的目的,真正实现企业、农户的“双赢”。
——与农场合作方面:永新畜牧分别与良圻农场、新兴农场、沙塘农场、源头农场、西江农场、金光农场、火光农场等进行了紧密的合作,以永新畜牧控股、农场以土地、场地、设施参股等形式组建股份制公司,发动职工,辐射群众,大力发展养猪业。
永新畜牧良圻原种猪场,就是永新畜牧与良圻农场合作,利用良圻农场土地建设的现代化猪场。该猪场分点镶嵌在农场广袤的甘蔗地中间,采用现代污水处理技术,把养猪生产产生的污水进行处理后达到农用排放标准,用于3000亩甘蔗地的灌溉,形成了“猪-沼-蔗”循环经济链,使甘蔗平均每亩增产2吨,糖份提高1%,缩根期由2年延长到3年,增收节支约1000元/亩,年增收节支300万元以上。猪场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再加上严格的科学管理,给合作双方都带来了极佳的经济效益,成为永新畜牧与农场加强合作,实现种养业可持续协调发展的成功典范。
永新畜牧新兴公司沙塘猪场的前身,是沙塘农场养殖场。2002年改制前,年出栏数最多是5000头,农场每年都要倒贴10-20万元进去。改制后,农场以土地、场地等现有资产入股,不再直接参与猪场生产管理。这在减轻农场生产管理负担的同时,也提高了猪场专业化管理水平,农场、猪场都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2008年,猪场利用自身盈利资金进行扩大再生产,占地面积从60亩扩大到200多亩。目前,猪场生猪存栏9000多头,其中母猪存栏1550头,年出栏商品猪20000多头,2011年销售总额达1680多万元。
沙塘农场场长赵柏荣、党委书记农维安等领导向记者介绍这3种合作模式的种种好处:第一,猪场交由畜牧公司统一经营管理后,农场可以把精力集中在水产养殖、果蔬种植之上,有利于把主导产业做强做优;第二,猪场连年增效,大大提升了农场土地、场地的利用价值,实现了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同时还使农场得到反哺,年收场地折旧、租金20万元,年均分红20-30万元,增加了农场收入;第三,猪场辐射带动职工发展养猪业,形成了“鱼-果-畜-禽”立体生态农业发展模式,促进职工增产增收……目前,该场共有职工养猪户25户,存栏母猪1100多头;年出栏商品猪16000多头,产值3000多万元,占农场生产总值的12.5%。
沙塘猪场副经理莫燕群对这种合作模式的优势深有体会:“首先,农场土地属于国有性质,与租用农村农民土地相比,使用农场土地搞猪场具有绝对优势,农场的大力支持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其次,对猪场员工,除了专业培训和日常管理外,计生、社保等社会化管理工作全部按“属地管理”的原则由农场出面办理,消除了猪场及员工的许多后顾之忧;此外,在其他许多方面农场也都给予猪场全方位的支持和帮助,例如帮助猪场争取能繁母猪补贴等国家涉农优惠政策;逢年过节开展活动都把猪场员工纳入其中;2011年利用危房改造政策,对猪场员工生活区进行全面改造,等等。”
永新畜牧董事长卢文勇认为,作为农垦的养猪企业,就应该充分发挥好农垦的资源优势和组织优势,与农场合作共羸。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做大农垦养猪业这个“蛋糕”。目前,火光农场已经主动要求扩大养殖规模,并通过农场内部职工筹资拿出了300多万元启动资金。“一个贫困农场都能做到这一点,说明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思路是相当有效的‘兴奋剂’!”卢文勇董事长不无兴奋地说。此外,旺茂农场也积极联系,希望永新畜牧能在旺茂开拓股份制的畜牧养殖基地,带动农场增收、职工致富。
卢董事长说,大家都说‘好’,那才是真的‘好’。如果说与沙塘的成功合作只是个案,那么火光、旺茂的踊跃参与就不是偶然了。多方共赢的合作模式,无形中也拓展出了一条贫困农场脱贫致富的新路子,这也给农垦管区扶贫开发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而永新畜牧的尝试无疑是积极而有效的。
同时,这样的创新模式有力推进了农垦优势产业聚集优化,最大限度地在农垦内部实现了“力量凝聚”,从而为集团向外拓展奠定了基础,推动集团朝着“凝聚力量”的最高境界——资本运作进发。近年来,为了有效解决集团的发展资金难题,永新畜牧积极推进集团改制重组上市工作,多次召开企业改制上市研讨会。目前,规范的股份制改造重组上市的条件已经基本具备,再加上相关部门相继出台了鼓励和促进企业上市的政策措施,给永新畜牧的上市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
永新畜牧,蓄势腾飞在龙年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永新畜牧“十二五”规划的奋斗目标是:进一步扩大企业养猪生产规模,继续走良种化、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和深加工的道路,提高产品的质量发展安全食品,把永新畜牧集团建设成为中国西南一流现代化畜牧企业;母猪规模达到4万头,出栏商品猪70.5万头,年均实现利润5000万元;“公司+基地+农户”产业化发展基地生猪存栏13万头,年出栏30万头。
目标宏伟,支撑何在?
“区农垦局、农垦集团的大力扶持,始终是永新畜牧的坚强后盾!”永新畜牧董事长卢文勇一语中的。他说,畜牧业作为农垦重点发展的产业,在政策、土地和管理协调等方面能否得到更大的支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永新畜牧能做多强、能走多远。
2011年,永新畜牧以5000多万元的利润,超额完成区局下达的目标任务,为“十二五”规划开好了局,起好了步。
无须扬鞭自奋蹄。2012年,永新畜牧乘势而上,以龙腾虎跃之势,以三大战略全力推进集团朝着一流的现代畜牧企业奋进。
相信,自立者立,自强者强。(覃超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