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祖玉老人义务巡山护林
“老庞,老庞!”随行的旺茂总场党委书记叶吉儒、长春农场副场长刘伟荣在瓦房门口喊了几声。
阴暗的屋子里应声走出一位老人。他叫庞祖玉,第一代农垦人,先后以全国农业水利先进工作者、全国劳动模范、广西农垦系统积极分子的身份三次进京,得到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自接见。
劳模今年88岁,腰不弯,背不驼,说话中气十足,一身简朴的衣服,脚蹬长筒水鞋,伸出双手和我们紧握——那是一双骨骼粗壮、有力的手。
在记者眼里,他是个朴实憨厚的老农垦
在低矮的屋檐下,我们与老人聊了起来。老人讲的是当地客家话,长春农场副场长刘伟荣给我们当起了翻译——
1924年,庞老出生在当地的一个农民家庭,自小家境贫寒。他13岁开始上山伐木烧炭,17岁给地主做长工;29岁参加垦荒成为第一代农垦人,31岁加入中国共产党;32岁被评为“首届全国农业水利先进工作者”赴京开会,33岁被评为“首届全国劳动模范”赴京领奖,35岁作为广西农垦系统的积极分子赴京参加新中国成立10周年观礼会;60岁退休后申请承包5个山头管护650株橡胶树,74岁带领全家老少上山挖坎、备肥、种果树,并建起房屋,从此独居山岭看护果园。2009年,农场调整产业结构,砍掉果树种上速丰桉,85岁的他自愿成为周边1500亩林地的义务守林人。
谈到去北京的经历,自豪感满溢庞老脸上。他说,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跟他和其他代表亲切握手并合影留念,“两次在怀仁堂,一次在天安门”。“去时我穿的皮鞋是借来的,到了北京每人发了两套新衣服……都吃好的,具体吃什么记不清了,反正肯定不是番薯。”他笑呵呵地说,他的牙齿基本上都光荣“下岗”了。
“别说三次进京,就是一次都让人羡慕不已。您是怎样获得这些荣誉的?”记者问。他说:“都是组织培养、群众推荐的。农垦开表彰大会时说,庞祖玉同志搞发明,使劳动效率提高了三分之一。”他所说的“发明”,是指他创造并被广泛推广的、适用于开垦梯田的“上挖下垒”之法。“您是怎么想到这种方法的?”记者又问。“做工做多了,自然而然就想出来了。”他轻描淡写道。
年事已高的庞老,听力不太给力了,每次刘伟荣副场长都要凑到他耳边重复两三遍,他才接得上话茬。也许是嫌棉帽子遮住耳朵,他一把扯下扔回屋里的床上,露出仅夹杂着少许白发的满头黑发,备显精神矍铄。
庞老的卧房、杂物房、伙房都极为简陋。阴暗的卧房,就是一张支着蚊帐的简易木床、一个床头木柜、一方吃饭的小矮桌,一本印有毛主席画像和诗词的挂历是唯一带有色彩的物件;杂物房里,几只簸箕躺着,几件衣服挂着,一个瓦缸放着;伙房里,一只锑锅架着,一堆柴火堆着,一只黄毛狗趴着。
水靠自己担,柴靠自己捡,菜靠自己种,饭靠自己煮,衣靠自己洗,钱靠自己挣……这就是庞老悠然自得的山居生活。相比其不凡的阅历,记者从眼前这位老人身上看不到所谓“名人”的一点光环,就是一名朴实憨厚的老农垦。
在领导眼里,他是个倔强的老同志
“他年近九旬,一个人呆在山上,你们不担心吗?”记者问农场的领导。刘伟荣副场长说:“怎么会不担心?我们多次劝他回家跟老伴一起住,和其他老人一样安享晚年,可他就是不听。他说他身体还行,不能白白领国家的钱,要为国家多做事。他是个倔强的老同志!”
记者了解到,农场有专门的护林人员,那片林地的管护并不需要庞老负责,“毕竟他年纪大了”。只是他自己不愿意回去,农场也只能顺着他。刘伟荣副场长说:“逢年过节,农场都会去慰问他。农场每天都有人上山,上山的人也都会自觉去看望他。山上没电,我们还给他买了两盏蓄电池照明灯。”
1500亩山林,巡逻一圈大概是两公里左右,要走1个多小时。期间,搞好护林宣传和防火防盗,是他的主要任务。巡逻间隙,他会捡拾一些木柴,或收割一些扫把草,回来后木柴烧成木炭,扫把草做成扫把。他还在房前屋后的边角地上种些瓜果蔬菜。木炭、扫把和瓜果蔬菜,除自给自足外,他都拿到街上卖,且卖得比别人都便宜。他还多次把扫把拿去送给当地的学校。
庞老的善心善举是出了名的,所以他在当地有着良好的人缘和威望。附近农村不时有林木被盗的事情发生,但他守护的农场那片林地上却一直风平浪静。“听说这片山林是我负责看守的,大家都很给面子,没有乱来。”他心存感激地说。
记者问:“您放着场部的大房子不住,跑到这山上来,还为农场义务守林分文不要,为什么?”他说:“房子大不大并不重要,有得住就行了,再说山上空气好、风景好,又有活干,有什么不好?回家没事干,我住不惯。另外,我每月都有退休金领,我老伴也有;我每年卖扫把、木炭也有几千元,除留下基本的生活费外,这些钱我全部交给老伴。我们都不缺钱花,家里也没什么负担,儿孙都有工作,我还跟农场要钱来干什么?”
在家人眼里,他是个傻傻的老头
庞老的老伴陈益珍,一听说有记者要采访总是千方百计“开溜”。有一次,大老远赶来的几个记者等到天黑都等不到她。
这次,农场找专人到她家“稳住”她,我们才见到了老太太。
提到庞老,她一脸嗔怪却又不无轻松,笑道:“他住山上惯了,劝他回来他就是不回,笨!懒得管他。今年春节,他回来只住了两天就又回去了。”“你希望他回来住吗?”记者明知故问。“不希望。”她毫不犹豫地回答。“为什么?”记者很意外,以为她在说气话,没想到她却又笑着说:“他这人闲不住,一回家住腿就肿。”原来,在儿孙们的再三劝说下,庞老也曾经搬回家住过,没想到只住一个月竟然病了三次,结果他又到山上去了。
庞老和老伴虽是经人做媒结婚的,但两人的感情很好。“当初你看上他的什么?”记者问。“他爱劳动。”老人的回答简洁明了。
对父亲义务守林不回家这件事,庞祖玉二女儿庞亚艳表示能理解父亲。她说:“父亲从小就教育我们说‘干活是不会累死人的’,所以他本身就是一个闲不下来的人。我们多次劝他,他就是不听。有一次,在征得他同意的情况下,我们已经帮他把东西搬回家了,可等到我们回单位上班后,他又自己搬回山上去。后来我们想想,干脆算了,只要他身体健康,喜欢去就让他去吧!既然劝阻无用,那就支持他吧。”
在庞亚艳的心目中,父亲始终是个“傻傻的老头”,老老实实、勤勤恳恳工作,从来不计较个人得失。有两件事让她记忆深刻:一件是当年农场刚组建生产队的时候,父亲总是无条件服从组织的安排,接连到几个新的生产队工作,当时年幼的庞亚艳为了就近上学,不得不一个人孤零零地住在场部;另一件是,在农场实行评级工资制度的年代,有人评到的级别没有父亲高,就要父亲让出他的高指标,父亲二话不说就让了。
“当时家里经济那么困难,父亲竟然傻到这种程度,实在难以理解。长大后,我们兄妹几个才慢慢理解了父亲。他以言传身教的方式,教会了我们很多东西,现在儿孙个个都懂事、孝顺,而且都还算比较有出息。我想,父亲应该为此而感到欣慰吧!”庞亚艳说。
每年,庞亚艳都找印有毛主席画像的挂历或图画给父亲,她理解父亲内心深处的那个情结。
尾声
投身农垦将近60年,庞老从来没有离开过农垦。在农场连工资都发不起的困难时期,周围的人都劝他离开农垦另谋出路,可他非但没有动摇,反而“一条道走到黑”,更加坚定地扎根农垦、奉献农垦。
记者问:“您打算干到什么时候?”
庞老说:“只要身体没什么大碍,我就会一直干下去!”
采访结束时,我们和庞老握手道别,说得最多的是四个字:“保重身体!”
回首相望,山腰处,庞老仍站在那里,向我们挥手。郁郁葱葱的山林,愈发显得厚重辽阔。蓦地,叶剑英元帅的诗句涌上心头:“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
采访手记:深山之行,颇为感动,获益良多。作为记者,唯有把这无尽的感动与获益化作文字,诉诸山外之人。88岁高龄的庞祖玉老人,以“螺丝钉”的精神,干一行爱一行,用朴实的行动,向世人诠释内涵丰厚的农垦精神。当下,神州大地正掀起学习雷锋活动的新高潮,而庞祖玉老人,不就是我们身边最鲜活的“雷锋”吗?面对高尚,一切文字都显得苍白;面对执着,所有表述都变得无力。但愿,我们的细笔勾勒,能换取深刻有力的反思和进取!(覃超恒曾志强)
来源:广西农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