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江农场位于广西中部,一条黔江哗哗的流过,流光溢彩而波光潋滟。黔江农场位于武宣县城郊
区农垦局领导十分赞赏该场的危旧房改造工作,誉为管区危改项目的“样板工程”。带着好心情,记者来到了黔江农场,记录这种种令人欣喜的变化。
安置小区的风采
满面春风拆旧房,笑逐颜开建新房。这是近年以来在黔江农场经常见到的画面,这一个个画面汇成了黔江危旧房改造的热潮。
小车驶出武宣县城,行进在武宣至平南二级公路上不到三分钟,一幅靓丽的风景呈现在记者眼前:一幢幢楼房鳞次栉比,楼栋之间宽阔通畅,外墙装饰风格统一,色彩淡雅悦目,从公路连接下去的道路足有
“这真的是农场?”站在场部安置小区旁,看到楼栋之间除了硬化主道外,街砖铺设到楼底,楼栋前后左右是郁郁葱葱的风景树,树下安放着休闲石桌石椅,记者有些不相信自己的眼睛,记忆中那些破旧的学校、低矮的住房、狭窄的泥路……那些令人心酸的印象与之相比可谓是天壤之别,这现场给人的感觉是震撼。据介绍,2007年,黔江农场的职工安置小区只有2幢楼48户,到2011年末,职工住宅小区已建成入住15幢,16号楼已经封顶,近300多户入住新居。
从安置小区到场部中心广场只有一路之隔,一辆车头标着“3路”的公共汽车迎面驶来。据了解,武宣县城的5条公共汽车线路中已有4条直达农场各个单位,远的已达第三、四分场,近的直达场部,其中第2、3路车的起点站就设在场部中心广场。大家都说“一元钱随时可到县域,与城里人没有什么区别”,记者也深有同感。“现在农场发展了,日子红火人气旺了,县里都很看重我们农场了”。有位老职工很自豪地说。
新家的温馨
十一分场,职工黄兰宇家,我们坐下来聊家常。聊得高兴,老黄硬要大家喝他用40种药材泡的“独家秘制”酒。几杯酒下肚,老黄的话变得豪爽起来:我种了66亩甘蔗,有几十亩是包农村的,农村种的甘蔗,才三吨多,浪费!我种亩产七吨多,种一亩等于他们种两亩。以前种甘蔗不得什么钱,刚够吃,我老婆有病,小孩读书,难呐。后来在农场帮助下,垫支给我搞生产,2006年起,翻身了,每年的收入都超过6万元。今年由于甘蔗价高,甘蔗总收入15万元,加上养牛养鸡鸭,纯收入20万元。有钱了,当然就想住好房子啰。想想以前一家四口挤在38平方的泥巴墙房子,而且一住就20年,心酸呀。现在老黄的二层新居,有240平方米,有两辆摩托车,还有一部装蔗机。门外是分场统一铺设的草坪砖,生活区的主路已经硬化,从分场到国道公路间的黄泥路,已由农场自筹资金建成了水泥路。除了下地,基本不沾泥。以后的日子,没说的,当然是越来越好了。
第十分场,七十多岁孤寡老人覃美芳,对农场危旧房改造工作十分支持,为危改工作曾经两次迁居。在今年的危改工作中,分场管理人员在周转房中专门拨出一间,按老人的心愿,对正房进行了简易装修,新建了厨房卫生间。一番清理后,分场管理人员帮她搬了进去。老人家住进去后,逢人就说新房子太好了,没想到老了还有新房子住。
第二分场危旧房改造在武宣至平南二级公路旁及原生活区两个片同时推进。二分场30户职工有空就到新房的工地上待着,天天瞧着新房子在增高,在变靓,开心得笑不拢嘴。其中好几位危改户都对记者说,“已择好进新房的日子了,到时一定要热闹一番。”
家住场部广场边,年过八旬的退休老干部张大爷,决心在自己的有生之年拥有自己的一套房子,为此他与左邻右舍协商,大家一同拆除了旧房、平整了场地。经过大半年的奔忙,在原来危房的旧址上新建了三层住宅。从此再也不用担心屋顶漏雨、墙壁漏风了,心里有说不出的美,在广场散步时说话的声音都洪亮许多。
齐心扮靓新黔江
危房改造工作,关系职工群众切身利益。农场领导班子高度重视,而且思路开阔长远。结合实际,该场以规划引领,把职工危旧住房改造与小城镇建设相紧密结合,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分场建设规划、基础设施布局互相衔接,为高标准实施危房改造工程奠定了基础。
危旧房改造工作以“先统一后集中、先分场后场部”为原则,实行内部倾斜政策,分步推进危改工程。2008至2009年集中完成了268户归难侨危旧房改造,2010完成了240户危房改造。
在前期危旧房改造成果的基础上,黔江农场2011年启动了200户危改工程。2011年的危改工程确定了场部的危改主要方式为原地重建,集中统建,购买安置房、经济适用房等方式,而各分场则根据职工个人申请意愿,结合分场建设规划,采用原地拆旧建新、异地统建或维修加固方式。
为使危改工作顺利推进,农场建立了对危改户的临时安置管理机制。各分场根据各自情况,或腾出条件较好的仓库维修加固后作为周转房,或建立适量的小面积、低成本的经济适用房作周转房。场部职能部门加强与地方政府的沟通,使无力新建的老职工住进了廉租房。第十分场将无力新建的五保户迁至周转房,以便集中供养,使特困职工得到更好的照顾。
场部还将建一个拥有一栋18层高,700套的商住小区,采用商业化运作。小区附近有县民族中学,是农场移交给地方政府的,占地120亩,还有配套的医院、超市。同时还将建经济适用房,占地30亩,这些项目都将在“十二五”规划期间完成。
由于规划先行,政策到位,职工参与危改工作的积极性高涨,甚至出现了一天三地(场部、二分场、三分场)20户危改户同时开工的景象。2011年9月上旬,200家危改户全部动工建设。
十一分场职工住宅区、场部职工安置楼、职工自建小别墅型住宅群、第一、二分场、华侨砖厂职工住宅区已成为农场危旧房改造工程的新亮点,提升了农场的整体形象。
武宣县县长韦德斌在路过黔江农场第十一分场时,不经意间看到社会主义新农场示范点的路牌,打算“私访”一下这个示范点。当车子在分场转完一圈后,他不得不承认这个示范点名不虚传。对随行人员说:“原以为农场只是场部建设得好,没想到分场建设也那么出色!”职工们听说县长私访的事后,都笑呵呵地说:“我们的好生活是拼出来的,不是吹出来的,才不怕县长私访呢!”
我们的目标:实现多赢
终于见到了黔江农场梁胜林场长,他刚从生产队检查甘蔗生产回来。
梁场长不愿接受采访,说工作是大家做的,我一个人能顶得了天?还是采访生产队和中层干部吧。
生产队和干部,都采访了,您作为一场之长,说说一点经验体会嘛,也让兄弟农场学习了解嘛,这个不能“垄断”呀。
好吧,那我就简单说几句。
我们农场一切工作,就是为了民生,为了职工安居乐业。为此,我们搞水利,搞良种种蔗,搞危旧房改造,搞道路,都是为了民生。但光有口号是不行的,关键是积极主动的与地方政府沟通,而地方政府是讲道理的,要把道理说透说通。我们搞小城镇建设,搞城东工业园区配套建设,搞标准厂房建设,中学、医院、超市、商住小区,金融机构、休闲中心,地方政府得到很多税收呀,又安置多少人就业?就像谈恋爱,两个人眉来眼去才成功,才一拍即合嘛。道理通了,就好办了。武宣县把我们农场纳入了城区总体规划,纳入了,道路、水、电、公共设施方面的投入能省下多少钱呀,我都算不出来喽!……哈哈。
我们这里从2011年5月起,开通了公共汽车,有5路车来回跑武宣县城,一元一趟,方便得很。从这件小事看,我们的发展是有目共睹的,已经和城里人一样了。甚至,有一些硬件,还超过了城里。
筑好巢才能引来凤。我们所做的一切,就是搭了一个条件环境良好的“窝”,有了一个好窝,人才就会聚拢过来,而人才就是农场今后发展的根本,这才是我们要谋划的,这才是农场持续健康发展的可靠保障。
企业管理者实干兴场的气魄跃然而出,正是有了这样奋发有为的精神和跨越争先的信心,才实现了危旧房改造的提速,更使一个宜居、宜业、宜商的魅力黔江展现在垦区大地上。(曾志强黎明)
来源:广西农垦报